磨砺始得玉成

作者: 康岩

冰清玉洁、精金良玉、玉振金声、玉树临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玉”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的优秀品质,彰显着东方美学的韵味。凝视一块美玉,看到的是柔美和温润;触摸一块美玉,感受到的是坚实和高洁。中国人从美玉身上,寻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追求,寄托着为人处世的智慧。

《荀子·法行》中记载,子贡询问“君子贵玉”的原因,孔子答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谦谦君子,正如温润之玉,光华敛于内而不炫于外,清辉藏于身而气韵自生,给人以温暖和力量。方志敏在狱中面对敌人的百般诱降和严刑逼供,依旧正气凛然,坚贞不屈,这是革命先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韧气节。黄文秀为了让基层群众过上好日子,把韶华留在广西百色的大山深处,这是当代年轻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责任担当。杨善洲常拿工资接济困难群众,为他们买粮食、购种子、送衣被,却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亲属办过私事,这是优秀党员干部冰清玉洁、白璧无瑕的崇高风范。

玉石藏于山中、埋于谷底,与普通石头不分轩轾,如何成为众所敬仰的美玉?坚固细密的玉石,必得经过一番艰苦的切、磋、琢、磨,才会露出质朴面目,显出纯美底色。“玉不琢,不成器”,器与人皆通此理。只有历经雕琢磨砺,唤醒内心的道德律,淬炼信仰的主心骨,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大凡成就大业者、贡献杰出者、勇赴使命者、舍己为人者,无不是经历几番潜心学习、艰苦锻炼、奋斗打拼,才为世所识、为人所赞。磨砺始得玉成,笃行方能致远。拿出“燕子垒窝”“老牛爬坡”的劲头,在工作实践中战风雨、斗寒霜,在严峻复杂的斗争中砥砺心性、强壮筋骨、增长才干,才能琢磨成器、百炼成钢,最终有所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每块玉都有独特的形态与气质,每个青年也都有独特的禀赋与追求。对玉的雕琢不能千篇一律,对青年人才的培育也讲究因材施教。因材因性,把雕琢之功施于无形,方能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广大青年也需要在干事创业的路途中,心怀真善美的追求,以不负韶华之朝气、激越沧海之胆气,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镌刻在灵魂深处,清白做人,踏实做事,让青春之花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胸怀锦绣,腹隐珠玑,时时砥砺,事事精进,必能成为栋梁之才。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正如美玉经得起岁月的淘洗,美德懿行耐得住时间的检验和人心的评判。以人比玉,由玉及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更加勤勉,用时间和汗水雕琢自己,努力成为一块“美玉”,永远散发洁净通透的光泽。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11月9日)

提炼

要写出一篇好作文,离不开对材料的有效选择。一般来说,我们会广泛地占有材料,以“海量”支撑“质量”。然而,材料的搜集不仅要有“量”,更要注重“质”,体现系统性、专业性、针对性。对于搜集到的第一手材料,我们如果不加研究甄别、去伪存真,就会杂而无形、多而不精,成为“无效储备”。在写作中,我们要广征博引,就必须加强对材料的梳理分类,避免杂乱无章、鱼龙混杂。在基础选材阶段就要舍得花精力去读材料,将其中的重点内容、重要观点等进行归类,按照内容、时序等进行细化分类,提高搜索的精准性、时效性,确保能够快速找得到、选得出、用得上。同时,我们要将虚假的、有讹误的内容剔除,这样材料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除了在选材时要去伪存真,在具体运用材料时,我们也要注意去伪存真。

1.去伪存真,真实可靠准确

一定程度上讲,材料选得好,作文就成功了一半。我们要善于用“火眼金睛”精挑细选出最适合的材料,确保紧贴主题、事实精准、内容充实、富有特色。毛泽东曾说:“只要是严格说理又合乎事实,即实事求是的文章,是站得起来的。”我们在作文时,要坚持去伪存真,选取真实可靠的材料,做到准确、严谨、规范,力求成为“不易之论”。比如这篇时文就选取了方志敏、黄文秀、杨善洲等人物材料,真实可靠,紧贴主题,事实精准。

2.避虚就实,见人见物见思想

我们写作时要防止写尽千言万语,笔下空无一物,在选材时就必须避虚就实,见人见物见思想。“避虚”就是要摒弃大话、空话、套话,对于不切合主题的材料,即使事例再典型、语句再精彩,也要“忍痛割爱”,做到文无闲笔。“就实”就是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情。处理庞杂的素材,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要透过现象的迷雾作深入思考,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的加工。如这篇时文就选用了许多理论论据,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切合主题的分析,其中对“玉不琢,不成器”进行的深入分析解读,论述有物、有理、有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弦歌不辍,玉汝于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