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功利,成就栋梁
作者: 王彦博庄子在其著作中曾反复强调年岁长短与见识深浅之间的对应关系,他在《逍遥游》中说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在《秋水》中又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朝菌、蟪蛄、夏虫何以鼠目寸光、见识短浅?短暂的生命限制了它们的阅历,其见识仅限于自身所能感受到的领域。跟朝菌、蟪蛄、夏虫去讨论远景规划,无疑是对牛弹琴。自然,庄子不是生物学家,他说这些话的真正目的是要去敲打人。人,有文化、有传承,不会仅以自己有限的感知去丈量世界。文明时代,个人的目光应当是人类的目光。
哲人到底是哲人,庄子之言洞穿千年。即便到了21世纪的今天,“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依旧大有人在,他们看到的永远只有眼前那方寸之地。早出人才、快出成果,这是人人希望达成的目标。但人才的成长、成果的诞生并非单凭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它有着自身的规律。尤其是成大器、创大业者更非朝夕之功。曹雪芹增删五次、批阅十载,穷其一生,留下了《红楼梦》前八十回,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座无人超越的丰碑。汪曾祺一生坎坷,年近花甲才开始小说创作,却成为当代小说大家。齐白石20多岁学画,50多岁才出名,与张大千并称“南张北齐”,成为画坛巨匠。伦琴研究物理几十年,直到50岁时才发现X射线,获得诺贝尔奖……
分析那些寄希望于人才和成果“速成”的人们的心理,不外乎不懂规律,盲目追求短平快。他们不明白夏天后面还有秋冬春,不理解“十年磨一剑”的积淀之功。最近在媒体上看到一则消息,全国政协委员刘三阳教授向政协提出了“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的建议,强调“防止科研功利化”,提倡“板凳要坐十年冷,研究不做一项空”的“十年磨一剑”精神,为年轻人成长营造适宜的政策环境。有道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浮躁和浮夸不利于科技人才尤其是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的成长。基础科学的研究是一项需要耐得住寂寞又不易出成果的工作,“十年磨一剑”可以说是对科学研究最为贴切的描述。看待他们就必须用长远眼光,给他们以信任与期待!
为年轻人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给他们长成参天大树的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事事强调高速、高效的今天实在太有必要了!
点评
这篇习作从庄子的两则著名言论谈起,引出对时下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现象的分析和批评,并以典型而充足的事例论证大器晚成的道理,同时剖析了急于求成的原因,由表及里,逐层推进。最后引用刘三阳教授建议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的事例,表达了让青年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愿望。最后提出呼吁,针对性强,论证深刻。
【郑爱丽/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