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关系”型材料作文题的“心”
作者: 周华军 唐惠忠2022年全国新高考卷Ⅰ作文题“本手、妙手、俗手”、全国新高考卷Ⅱ作文题“选择·创造·未来”、上海卷作文题“‘喜欢发问’与‘看重结论’”,以及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题“可为与有为”、全国新高考卷Ⅰ作文题“强与弱”、上海卷作文题“时间沉淀与事物价值”、浙江卷作文题“得与失:终点·起点·过程”等,其“关系”型特点突出。这类“关系”型材料作文题,设置了一组或多组概念,考生审题时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把相关概念置于一定的关系中,方能整体把握材料的核心内涵,精准地确定立意,过好审题、立意关。
一、从梳理关系入手,有效把握材料内涵
对于“关系”型材料作文题而言,审题的第一个步骤,自然就是弄清材料包含哪组(哪些)关系,进而洞悉考题隐含的命题意图和立意方向。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卷Ⅱ作文题材料中“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明确亮出了“选择”“创造”和“未来”的关联,据此可以形成基本观点——“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创造’方式,但都是为了开创美好‘未来’”“选择有价值的创造,凭创造成就美好未来”。
二、分清具体关系,合理确定写作点
“关系”型材料作文之“关系”(即题目的“心”),究竟包括哪些类型呢?下面笔者选择其中主要考查的几种“关系”加以讲解,供考生参考。
1.并列共存关系
所谓并列共存,即多个概念之间是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如下面的作文题:
当今时代,崇尚“巧思”的大有人在,如果再来倡导“拙力”,似乎不合时宜。但也有人认为,“巧思”有余而“拙力”不足是普遍性问题——“巧思”指有科学的谋划、严密的举措,解决好“怎么办”的问题;“拙力”则是恒心、毅力和韧劲,干事时总想“一击必杀”“一搏必胜”,反而难以成大事、克险阻。
以上文字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本题瞄准的是“巧思与拙力”的共存关系(“既要用巧思也要出拙力”或者“既要用巧思更要出拙力”)。就该文题写作,可以立意为:(1)“拙力”乃基础,“巧思”有助于提升效率,“巧思”加“拙力”则无坚不摧,无事而不成;(2)成功的大门,永远都为“让拙力与巧思齐飞”者开启。
2.是非取舍关系
是非取舍是指各个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应当评判是非、有所取舍。如下面的作文题:
有一天,俄国作家索洛古勒来看望列夫·托尔斯泰,他说:“您真幸福,您所爱的一切您都有了。”
列夫·托尔斯泰说:“不,我并不具有我所爱的一切,只是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爱的。”
以上文字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本题要求思辨的是“有我所爱”与“爱我所有”间的辩证关系。事实上,想“有我所爱”是一种“理想而激情”的人生理念,有了它,人才能奋发进取;能“爱我所有”,则是一种“现实而恬淡”的人生理念,有了它,人才能知足常乐。我们并不全盘否认“有我所爱”,但必须看到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是非取舍”关系:由于自身或外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人有时并不能“有我所爱”,或往往不能“有我全部所爱”,此时就需要有一点“变通”的人生智慧:虽然无法拥有那些还不属于你的“所爱”,但完全可以调整对你“所有”的态度——那就是“爱我所有”。
3.有条件转化关系
有条件转化,指的是题目两个(或多个)概念、要素间呈现一种有条件地“由A向B转化”或者“A与B之间可相互转化”的关系。相关的典型考题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Ⅰ作文题: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文题材料于“体育之效”中隐喻“强弱之变”,注重了对考生内在的辩证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和区分。当我们兼写强弱时,该题就成了一道“关系”型材料作文题,确立观点时就必须想明白:强与弱是如何实现转化的(主要须思辨的是弱者如何变强)。其一,弱者要“变而为强”,离不开“勤自锻炼”。“勤自锻炼”包含三个层次:一是要“炼心”,即坚信自己可以变强大,成功逆袭;二是要“炼身”,即锻炼身体,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三是要“炼智”,即智慧地把握好用强用弱的边界,时而“韬光养晦、以退为进”,时而“强势反击、一招制敌”。更为关键的是,这“三炼”离不开持之以恒,需要一个“勤”字,需要一个“耐”字,因为由弱转强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才会“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其二,要相信“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因此“不必自悲”。写作时可结合实例,阐明如下事理:天大地大,不管是哪一方面的“体”,不管是哪一方面的“效”,你都要坚信,只要肯干、肯拼,敢于流汗、流血,弱小的你就有机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4.并非绝对关系
并非绝对关系,即构成材料的要素间存在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化或有所差异的。如下面的作文题:
有人说,知识是想象力的土壤,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本题要求透视“知识与想象力”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也表现为“并非绝对关系”。试问:你对“知识是想象力的土壤”这个判断持什么态度?第一种态度:同意。知识是前人认识世界的成果。有知识,我们的想象力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种态度:不同意。想象力很多时候来自瞬间的灵感,丰富的知识有时恰恰会成为发挥想象力的阻碍。第三种态度:不单纯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考虑到不同的情况得出不同的结论。其中第三种态度能体现思辨色彩,彰显考生思维的深度。那么,还有没有其他角度呢?从“相互转换”的层面继续思考,可以发现第四种态度:第一个冲破知识局限的人,凭借想象力创造了奇迹。这奇迹挑战了那些沉浸于旧知识体系里人的权威,这些人将想象力的成果视为异端。但是,人类的进步就是这样神奇,凭借想象力打开的新视野,总有一天会被人们接纳,那些当初充满想象力的“异端”终将变成常识。据此,我们可以立论为:知识孕育想象力,想象力也可沉淀为新知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就是一个积累知识,再凭借想象力超越知识的藩篱、不断获取新知的循环的过程。
对于“关系”型材料作文题,辨清关系至关重要,关系辨明了,思维就有了方向,审题立意的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构思成文的速度也就大大加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