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感
作者: 刘淑玲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边界”,字面意思是把A跟B区分开来的界限。边界无处不在,比如高墙,比如斑马线。其实不仅有有形的边界,也有无形的边界。比如感官的边界,公共场合公放音乐、视频合不合适?再如个人隐私的边界,餐厅包厢里装摄像头的做法违不违规?还有角色的边界,纵然关系亲密,父母与子女之间、伴侣之间、朋友之间该不该有把尺子?所有这些问题,都指向了“边界感”。
边界感是指对边界的判定或重视程度。事实上,所谓边界感,并不是现代社会的特有产物。“君子之交淡如水”“远而不疏,近而不狎”等古语,也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人际边界感的思考和探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文题所供材料对“边界感”的指向明确而集中,即在意识层面分清楚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若一个人缺乏边界感,常常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事托付给他人、依赖他人,踏入不该进入的界限,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边界;而拥有健康的、合适的边界感的人能够明晰做事原则、有道德底线、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边界。
据此,考生可以围绕“边界感”进行辩证思考,通过如今人们越发重视边界感的现象,认识到这恰恰说明了边界感的稀缺,再进一步提升认识——共同建立起公序良俗,需要人们敬畏边界,重视边界感,树立边界感。
参考立意:建立健康的边界感,对自己负责;树立与消融边界感,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清晰个人边界,过度敏感大可不必;树立边界感,维护公序良俗,尊重他人……
习作展示一
持边界之感,织致远之怀
◎王欣冉
以边界为鉴,砌一行篱墙于心中,织锦添花;执一把尺规范言行,行稳致远。无论是古之“远而不疏,近而不狎”,还是今之边界引发的社会思考,无不体现了心有边界之尺的智慧与情怀。
什么是边界感?边界感是为人处世“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准则,亦是保护自己、尊重他人的行为规范。边界不是对人性的捆绑,不是对自由的束缚,保持边界感,才能让人际关系走出盲区。我们在边界之内,可轻盈飞翔,在敬畏中,可尽情舞蹈。
之所以要持有边界感,是因为我们心中对个人隐私的重视,对“有为”和“不为”的明晰判定。站在历史长河,不少文人雅士以尺为鉴:纵使时境变迁、世俗污浊,嵇康仍不为所动,以保全自身的清白灵魂为边界,“白袍点墨,终不可湔”;纵使身陷不堪之境,维米尔仍坚定追梦,以对美始终如一的追求为边界,荣华之时不绘富贵,困厄之时不绘黑暗;纵使被囚狱中,方志敏心有边界之尺,忠诚不改,初心不忘,大声喊出“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荦荦大端者以坚定之画笔镌刻了人生的边界线,坚定选择,把准尺度。若他们放弃了对边界的持守,又何来今人的赞美?
保持边界感需要我们抱朴守拙。我们在时刻保持敏感和警戒的同时,也应有必要的钝感,保持思想上的高度自省和行为上的高度自律。现实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一分为二地看事物,不能只看有利的一面、忽视不利的一面,而要通盘考虑各种因素。有的人出丑丢脸,故意挑战规则,甚至藐视伦理道德,比如当下一些“直播”“主播”为了流量越过边界,侵犯隐私,超越法度,陷入“过度”“无边界”的涡流之中。而有的人言行不仅契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还契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礼”,以自省自重来减少自己的言行给他人带来的不利影响。行使自由的权利,我们要牢记边界不容践踏,保持人与人的一线距离,保证人与事的一丈边界,这本质上就是尊重他人、敬畏规则的体现。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有时候,你以为的边界,其实是一种克制的深情,你以为的限制,其实是行稳致远的保障。保持边界感,可以为人生织锦添花,给人际关系中寒冷的角落以最和善的温情。
【内蒙古扎鲁特旗第一中学高三(1)班】
◆点评
作文开篇运用对偶句,引出中心,揭示“边界感”的重要性,紧接着以递进式论证结构展开论述。文中运用了嵇康、维米尔、方志敏等人物的事例进行论证,通过辩证分析“边界感”的正反两面来论证中心论点。交错使用长短句,使作文整体错落有致,富有文采。
习作展示二
边界恒存,人生有度
◎侯毓扬
从围栏等物质边界到隐私等精神界限,从“君子之交”的古代阐释到保持距离的现代要求,边界感这个概念贯穿于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也镂刻在精神文明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说生活不应失去边界感。
拥有边界感是一种出自正义的行为判断,是将思考与生活融合的、有理的行事方式,是这个社会运行有序的必要条件。若无边界约束,河水会决堤泛滥,社会恐“礼崩乐坏”。与其说边界是禁锢,是局限,倒不如说边界是保障,是守护。心有边界感,我们就能抵挡住欲望的诱惑,守住法律边界,不行出格之事;心有边界感,我们就能行前三思,顾及他人的感受,自律自强自勉自重,守住道德边界。守住边界感带来的不仅是更好的“我”,还有更好的“我们”,从而共同支撑起和谐社会。
拥有边界感源于对他人的尊重、对自我的规范,源于集体重于个人的大局意识。因为心有边界感,中国海防导弹之父梁守槃学成后毅然回国,用毕生所学助力中华崛起。因为心有边界感,季羡林三辞桂冠,拒绝让浮名的金光污染他的诗意的思想净地。也正是因为有边界感,陆蠡为被囚文人、被禁抗日书籍挺身而出,同敌人斗争,虽死不悔。边界感让他们有所为,有所不为:报国可为,享乐不为;质朴可为,浮名不为;正义可为,苟且不为。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了正确的人生选择。我们只有心有边界感,才能在纷扰的尘世中突出重围,发现精神大道。
拥有边界感需要我们明晰生活的是非对错,而这意味着我们要在生活中坚守边界,抱定规范,将其奉为圭臬。那些一心博出位、动辄装神弄鬼、哗众取宠者,那些把别人的痛苦作为爆点、为了流量毫无下限者,他们种种没有边界感的行为,不仅突破了道德边界,更触及了法律红线,必然身败名裂,遭人唾弃,自食恶果。守住边界感,我们才能守住美好灿烂的生活。
余秋雨说:“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拥有边界感,我们的思想会变得通透,生命会愈加美好。
生活不应失去边界感,唯有边界恒存,幸福指数才能提升,美好的生活体验才会更多。
【内蒙古扎鲁特旗第一中学高三(1)班】
◆点评
作文就“边界感”这一话题,从本质、根源、措施三个角度加以层层深入的剖析,提出了很多独到的个性化见解。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丰富多样,紧密联系社会时事,表达了自己的辩证思考,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