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精神

核心考点

高考阅读侧重选用反映团结协作精神的文本,其中革命文学文本选用得最多。尤其是体现“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团结人民、依靠人民思想的革命文学,是备考重点。

能力检测一

文本一:

帕米尔高原的流脉

◎杨 朔

翠蓝色的曙光如同春晴的海潮,平静地、舒缓地淹没了树木、村舍、田野,以及高原的全部。黎明爬上高原,清爽;爬进窗洞和门缝,光明;爬到人们的心头,活泼。活泼的心情化成轻松的嬉笑和无节奏的口哨,旋转在东、旋转在西,旋转在村镇的每个角落。有一个人却包裹在薄雾似的忧郁里。当他收拾好行装,从桌上抓起军帽,他忽然迟疑地、留恋地、用他粗糙的大手抚摩着帽前的五角红星。这徽章陪伴他将近十年,给了他勇气和信念。

门外响起迟缓的脚步声。进来的是一位老头儿:脑袋上斜压着一顶毡帽,夹袄的大襟虚掩着,拦腰紧系了一条青搭布。嘴里咬着旱烟袋杆,他语音含混地说:“早呀,邹同志,东西都捆好了么?”

邹金魁三步两步迎上去,热烈地拍着老头儿的脊背道:“是你啊,张大爷!怎么?过秋天了?”

“可不是,早起风太硬。”张大爷从他刚刚缝好的夹袄上摘下一根白线头,又拍拍前襟:“我说,同志,你们要不要喝碗稀饭再走呢?”

“不,不,昨天已经骚扰你们一顿了。老百姓还送来许多干粮,路上有得吃了。”屋外隐约地传来一阵噪闹的声音,邹金魁急急转换话头说:“出去吧,张大爷,同志们大约都集合了。”

在一方平阔的谷场上,灰色的军服,蓝色的短褂,来来往往交织在黄土色的阳光里,如同布机上的木梭。从一堆集聚着的人群中,坦率而开心的大笑时时爆炸开来。远处,邹金魁同张大爷并着肩膀走来。他走进谷场,朝着人堆里叫道:“小鬼,快去把我的铺盖卷搬来!”继而,他转向贵生,亲热地一拳打在青年强健的胸脯上。贵生有一张黝黑的圆脸,粗眉毛,圆眼睛,鼻头散布着几粒粉刺。他帮忙士兵捆好一架骡驮,交抱着两臂退下来。贵生伸出自己的右手说:“来,咱们再掰掰腕子,看我的力气长了没有?”张大爷望着他们无嫌隙的嬉笑,满意地眯起眼睛。“讲几句话吧,邹同志,送行的人真不少呢。”

士兵站成一条笔直的行列,油腻而破旧的军装掩藏着许多颗纯洁而坚定的心。他们直视着前方,焦点集中在他们长官身上。邹金魁反扣着手,低下头,脚尖蹴开几块碎小的石子,遂后又挺起胸膛,扫了一眼农民充满热情和期待的脸庞。惆怅像是一阵轻风掠过他的心头。这难得的惜别情绪使他也奇怪自己的反常。终于,他用一种习惯的腔调开始说话了,意思却是诚恳的:“同志们,我们就要走了,平常蒙你们好意招待,实在应当感谢……”

他忽然侧转头,高声询问士兵说:“你们住的屋子都打扫干净了么?”——“干净了。”——他满意地点点头,继续说下去:“我们这次开拔,不再是自己打自己人了。现在全国已经成立统一战线,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我们是要开到前线去打日本,打侵略我们的日本!”

张大爷并不曾细听这篇简短而响亮的演讲词。他的眼皮低垂,眼光似乎透进地面,间歇地吧嗒一下他的烟袋。他的确舍不得他们走。从他们来后,捐少,税少,实行什么统一累进税,连放印子钱的李德斋也给吓跑了。他们非但不刮地皮,反倒帮助老百姓组织自卫军……他的思绪像是一缕游丝,荡到这儿,荡到那儿,这时候一阵鼓噪把它无情地击断了。

“欢迎区长说话!”

张大爷仓皇地抬起头,脸上的细密的皱纹急遽地伸缩着,形成一副寂寞的苦笑。“我说什么呢,同志们?”一个吞吐的停逗:“你们走吧!打日本去吧!等你们打胜仗回来,咱们一定再喝一顿酒,叫它比夜来还热闹!”

锣鼓,喇叭,出其不意地从人群里喧腾出来,同军队的号角搅成一片。邹金魁迈动长腿时,向欢送的人群挥舞手臂,大声地同他的熟人打招呼:“好好干吧,贵生,我们后会有期。”

(选自《帕米尔高原的流脉》,有删节)

文本二:

当我写完这部小说的最后的一个字,放下笔,我的神经不觉一跳——这不是由于一件工作完成后应有的兴奋,而是日本法西斯魔鬼的飞机正从我的头顶掠过。在我寓所前的高射炮忽然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我写这部东西,有小小的企图,希望能够解剖一下在某种新的社会制度之下,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究竟是怎样的不同?书里所描述的故事差不多全是曾经发生的事实。这不是简单的新闻纪事文,当然,故事是经过我的一番点染,而且小说化了。但是从开始,我便压制着自己的笔尖,不使小说流于夸张。然而,在这部不像样的东西里,我希望它会含着一些活力,能够对于统一战线呈献出一点不足道的微力!

(选自《写在〈帕米尔高原的流脉〉之后》)

【训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翠蓝色的曙光”“黎明爬上高原”让帕米尔高原显得清爽、光明和活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暗示红军到来后,这里发生了积极变化。

B.面对张大爷的盛情邀请,邹金魁“急急转换话头”,“急急”表明他不愿给百姓的生活造成更多的干扰,可以看出他时刻将老百姓放在心间。

C.红军战士穿着“油腻而破旧的军装”但他们内心却“纯洁而坚定”,从中可看出这支队伍虽然装备非常简陋,但他们却信念坚定,不畏艰苦。

D.邹金魁临别时对贵生说“我们后会有期”,这既是同贵生告别,也是对他成长的期待,希望他能够尽快地转变观念,跟上队伍,一起参加战斗。

2.黎明之际,为什么邹金魁“却包裹在薄雾似的忧郁里”?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答:

3.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谈谈你对文本二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

能力检测二

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

◎萧 红

沦落在异地的东北同胞们:

当每个中秋的月亮快圆的时候,我们的心常常满是悲哀。想起高粱油绿的叶子,想起白发的母亲或幼年的亲眷。

你们曾随着秋天的满月,在梦中祈盼了十次,而每次都是月亮如期的圆了,而你们的希望却像高粱叶子般萎落。但是,自从“八一三”之后,上海的炮火响了,积极抗战揭开,成了习惯的愁惨的日子却在炮火的交响里换成了鼓动、兴奋和感激。这时,你们一定也流泪了,这是鼓舞的泪、兴奋的泪、感激的泪。

记得抗战以后,第一个可欢笑的“九一八”是怎样纪念的呢?中国飞行员在这天作了突击的工作,他们对于出云舰的袭击作了出色的成绩。那夜里,江面上的日本神经质的高射炮手,浪费的惊恐的射着炮弹,用红色的、绿色的、淡蓝色的炮弹把天空染红了。但是我们的飞行员,仍然以精确的技巧和沉毅的态度(他们有好多是东北的飞行员)来攻击这摧毁文化、摧残和平的法西斯魔手。几百万的市民都仰起头来寻觅——其实他们什么也看不见的,但他们一定要看,在黑魆越的天空里,他们看见了我们民族的自信和人类应有的光辉。

第一个影响东北同胞的思想是:“我们就要回老家了!”家乡多么好呀,土地是宽阔的,粮食是充足的,有顶黄的金子,有顶亮的煤,鸽子在门楼上飞,鸡在柳树下啼着,马群越着原野而来,黄豆像潮水似的在铁道上翻涌。

人类对着家乡是何等的怀恋呀!黑人对着“迪斯”痛苦的向往,爱尔兰的诗人夏芝一定要回到那“蜂房一窠,菜畦九垅”的“茵尼斯”去不可,水手约翰·曼殊斐尔(英国桂冠诗人)狂热的要回到海上。

但是等待了十年的东北同胞,十年如一日,我们心的火越烧越亮,而且路子显现得越来越清楚。我们知道我们的路,我们知道我们的作战的位置——我们的位置,就是站在别人的前边的那个位置。我们应该是第一个打开了门而最末走进去的人。

抗战到现在已经遭遇到最艰苦的阶段,而且也就是最后胜利接触的阶段。在贾克伦敦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上,描写两个拳师在冲击的斗争里,只系于最后的一拳。而那个可怜的老拳师,所以失败了的原因,也只在少吃了一块“牛扒”。假如事先他能吃得饱一点,胜利一定是他。中国的胜利正经历着这个最后的阶段,而东北人民在这里是决定的一环,只要我们也“吃得饱一点”,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东北流亡同胞们,我们的地大物博,决定了我们的沉着毅勇,正如敌人的家当使他们急切前进一样。在最后的斗争里,谁打得最沉着,谁就会得胜。我们应该献身给祖国作前卫工作,就如我们应该把失地收复一样,这是我们的命运。

东北流亡同胞,为了失去的地面上的大豆、高粱,努力吧!为了失去的土地的年老的母亲,努力吧!为了失去的地面上的痛心的一切的记忆,努力吧!

谨此即颂

健康

1941年9月1日

(选自《时代文学》,有删改)

【训练】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将“九一八”以来东北同胞们的悲凉心境以及对家乡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B.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回忆了纪念“第一个可欢笑的‘九一八’”时的场景,一改凄切悲凉的情感氛围,激昂热烈,催人奋进。

C.文章充分运用类比、比喻、比拟等手法来表达情感,既形象生动又富有感染力。

D.文章结尾发出呼告,号召广大东北流亡同胞为收复失地、为保卫亲人和洗刷国耻而努力,激荡着浓郁的爱国热情。

2.文章写于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对动员东北同胞积极参与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激励东北同胞奋起抗日的?

答:

上一篇: 馥郁花香,我心向阳
下一篇: 权衡选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