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到笔随表达真诚,调动积累避免虚假
作者: 徐建华技法点拨
“感情真挚”是高考作文对其内在情感的基本要求,考生在作文中要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只有感情真挚的考场作文,才会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那么,真挚的感情如何表现呢?
1.叙写真实事件
感情可以直接抒发,也可以借景抒情,不管借助哪种表达方式,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而真实的事情应该是考生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还有自己的所想,符合“此时、此地、此人、此感”,就可以视为“真实事件”,其间流露的感情必然会真切感人。这要求考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感悟事理,积极体察真情。如果所写内容“假冒伪劣”或“无根据地虚构”,那其蕴含的或者由此引发出的所思所感,就会有虚情假意之嫌。
2.抒发真情实感
高中生的生活阅历、情感阅历都不可能太丰富,如果不是真正的有感而发,一般很难写出真情,特别是考场作文,无论命题怎样宽泛,都有一定的限制,即在规定的情境中作文。这时,不少考生会“为文造情”,自然就会矫揉造作,贻笑大方。要杜绝矫揉造作、虚情假意,考生须在深层意义上抒发真情实感,须在对客观事物反复认识、反复体察的基础上获得真实的体验,并将其抒发出来。
3.挖掘人性真善美
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人的思想境界、审美情趣也是形形色色的。一般来说,即使面对同一景物,由于写作者的个性、素质和心境不同,其感受也不可能一样。要知道,只有高尚的真情实感,才能产生普遍的共鸣。因此,要想收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所抒之情、所论之理必须符合真善美的人性定位。
4.要做学习的有心人
考生要多从课文中、各种报刊或书籍中收集情感真挚的材料,从中领悟真情、感受真情。如此,到了考场写作时,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或是写议论文,考生都可以运用这些材料中的真情实感来构建起考场作文的情感基础和基调,从而打动读者。
范例分析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经济学中有一个“边际递减效应”原理,说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通俗地说就是开始的时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后来,收益值就越少。但现实却鼓励人们不断向前拓展、努力深耕,以便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木心在《素履之往》中也曾言:“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维分析】
文题所供材料由专业术语入手,深入浅出,阐发人生哲理,并赋予普适的启迪意义。材料虽只有一段,但明显可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层,提出“边际递减效应”这一经济学术语,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第二层,以“但”字领起,指出很多人的行为、思维恰恰违背了这一原理,引我们深思这两种行事思维究竟孰对孰错,该怎样取舍?第三层,以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木心的名句揭开“谜底”——两位大家持论为赞同“砥砺深耕”。因此,在写作本题时,考生须明确这一价值取向和判断,立意行文时要围绕“砥砺深耕”展开论述。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这道作文题要想写好,必须有真挚的思想情感和正确的价值判断,其核心立意须挖掘真善美,并结合当代青年在时代发展中的作为来确定。很多时候,我们在某一领域、方面,遭遇瓶颈,内卷加剧,红利消耗殆尽,发展空间受限,似乎再难逾越突破,这时不应知难而退,而应迎难而上,沉潜深耕,才能有所突破。个人工作、治学、研究,切忌浅尝辄止,而应有“深耕思维”;国家科技发展,应有突破冲刺的决心和定力,攻坚克难,解决卡脖子的核心技术问题。
【写作示范】
行至看似水穷处
切莫回棹以归去
(标题化用诗句,形象贴切,有画面,有诗意,有理趣,如清新之风扑面而来。)
◎一考生
经济学上的“边际递减效应”,无疑具有普适意义,也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遭遇瓶颈,发展提升空间日蹙。(面对经济学术语,不故弄玄虚,而是深入浅出,贴合人生共同体验,真实、真挚。)
于是乎,经事多稠的长辈耆老告诉我们“树挪死,人挪活”,不可“在一棵树上吊死”。于是,不少人放弃赛道上的最后冲刺,转而另辟蹊径,开辟新赛道,以求换道领跑。审时度势,未尝不可,甚至理固宜然,但当我们深信“边际递减效应”而选择知难而退时,当我们距离登顶只有一步之遥、望而却步时,我们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于是再难以体验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干云、睥睨天下的快感,也与事业大成失之交臂,悔之晚矣。
声震长天,必自长久缄默。人生征途中,有时固然需要“回朕车以复路兮”“延伫乎吾将反”,知其不可而不为,学会转身,但更需要“将军逐鹿,不追小兔”的执着笃定,专注沉潜,砥砺深耕。(反复蓄势后抒发思想感情,观点如横空出世,振聋发聩,启人思考。)
罗曼·罗兰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这种深井思维告诉我们,唯有沉潜深耕,在一个地方反复“挖呀挖呀挖”,才能掘及地泉,人生亦是如此。既然笃定地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绝不彷徨瞻顾,绝不见异思迁,绝不知难而退。有时候,是否砥砺深耕,往往成为平庸与卓越的分水岭。(巧用道理论证,类比自然,推理严谨,挖掘人性真善美,引发共情,使人服膺。)
随着遗传育种学研究的深入,不少农学家深信,水稻不可杂交。面对这一“边际递减效应”,袁隆平并未转身。从杂交水稻,到海水稻,到在沙漠里种出稻子,他用砥砺深耕,不断拓展着人类的认知半径,也使自己的脚步、思想抵达无远弗届的科学远方。《唐本草》《本草纲目》等煌煌药典,每种草本的功用,前人之述备矣,“尽在吾之彀中”,后人似乎难以逾越。很多中药学家也认为与其皓首穷经也鲜有建树,不如华丽转身。但屠呦呦始终坚守在中医药学的百草园里,砥砺深耕,其进愈深,而其见愈奇。“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古老的药方,幻化成祛病渡厄的济世良方,既为往圣继绝学,也为万世开太平。更有高凤林、胡双钱等航空航天领域的大国工匠,他们早已是技进乎道,臻于至善,但仍然坚持砥砺深耕,从0.1微米,到零误差,到一辈子零差错,不断突破、超越自我。(运用例证,有详例,有简例,有个例,有群像,点面结合,不仅富有代表性,情感表达也慷慨激昂、一泻而下,颇有气势,让人信服。)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谁说百尺竿头就难以更进一步?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长夜难耐之时,往往就是东方既白之际。同理,人生很多时候,行至看似水穷处,切忌回棹以归去,不妨渔歌入深浦,向更深处漫溯,或许人生将“柳暗花明又一村”。(引用、化用,意到笔随,与文意妙合无痕,颇见才情与慧心。)
所谓无底深渊,下去就是鹏程万里。人生、事业中,只有涵养“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笃志、坚守和定力,砥砺深耕,不随以止,不知难而退,才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才会见到常人罕见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点评
作文整体如行云流水,意到笔随,但“随心所欲不逾矩”,章法严谨。整体上看,作文先破后立,先肯定“边际递减效应”的合理性,为下文树靶,抒发引起共鸣的真实体验与感想。然后表明自己的态度——不以为然,进而提出观点——砥砺深耕,并进一步挖掘人性的真善美,定好全文积极进取、真挚诚恳的基调。两部分处理恰当,“破”的部分简明扼要,“立”的部分浓墨重彩,既避免了思维论证的简单肤浅,使逻辑自然严密;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议论得充分,情抒得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