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作者: 李学开考点概述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用法的能力。判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法可循,下面为四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考生参考。
一、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不拘于时”与“学于余”(《师说》)中的两个“于”字,都位于动词后,不结合文意就无法判断其用法的不同。“不拘于时”是说不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这里的“于”字是表被动的;而“学于余”是说向我学习,此处的“于”是介词,可译为“向”。
二、语境推断法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其用法可以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要判断句中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考生可以联系前文,前文提到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是蔺相如提出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乃”可译为“才”。
三、功能认定法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确定虚词的语法功能,就可以推断出虚词的用法。如“之”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见”和“于”组合可表被动,“是”和“之”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得出本句是宾语前置句,所以“之”是助词。
四、结构推断法
1.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考生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判定“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2.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做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不同词性和用法。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中“臣”是主语,“壮”是谓语,“之”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知识链接
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的序言中写道:“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由此可见,古人认为虚字不仅仅是帮助实字表意,而且是文章表达作者思想、体现作者文风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文言虚词是从实词演化而来的,所以大部分虚词都有实词的含义,所谓“虚词不虚”,考生要对文言虚词进行分类归纳。下面以助词为例,提供一种复习方法供考生借鉴。
一、结构助词
1.之:(1)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中间,组成偏正词组。(2)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可不译。(3)作宾语前置的标志。(4)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起调整节奏的作用。
2.者:附在词或词组后面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可译为“……的人/东西/事情”。
3.所:通常用在动词或动词词组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可译为“……的人/物”。
二、语气助词
1.句首语气助词。(1)盖,表示接下来说的话是带推测性的断定。(2)夫,用在句首,有引起议论的作用。(3)惟,用在年月、朝代前,表示叙事开端。
2.句中语气助词。(1)者,表停顿,提出人或事物后停顿,使读者注意后面说明或解释的部分。(2)也,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3)兮,多用于韵文,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
3.句末语气助词。(1)表示陈述语气,如:也,①表示判断;②表示解释、肯定。矣:①表示已然,即已经实现的事情;②表示将然,即将要实现的事情。(2)表示疑问、反问语气,如:“乎”“邪(通‘耶’)”“与(通‘欤’)”“哉”。(3)表示推测语气,如:“乎”“耶”“与”。(4)表示感叹语气,如:“哉”“夫”“也”“矣”“乎”。(5)表示祈使语气,如:“也”“矣”。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甲)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节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
(乙)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搢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俯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悌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作《一行传》。
(节选自《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
B.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
C.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
D.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一段列举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例作为论据,具有一定的过渡作用,使论点与后文具体史实的陈述之间衔接紧密自然。
B.乙文写郑遨、张荐明,采用明贬实褒的手法。先说他们“处乎山林而群麋鹿”不足为“中道”,但紧接着用一“虽”字,为下文的表扬做铺垫。
C.乙文欧阳修赞美程福赟称得上“古之义士”,为了国家大局,宁愿负屈而死。“忠”在当时已非常难得,“以忠获罪,至死不言”就更为难得。
D.乙文最后一段先写环境,再提李自伦的名字,从结构上看很好地呼应了文章开头,先写五代极乱的环境,再写忠义之士多出于乱世。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译文:
(2)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译文:
4.欧阳修的儿子欧阳发说:“其于《五代史》尤所留心,褒贬善恶,为法精密,发论必以‘呜呼’。”请结合对两篇选文的理解,探讨欧阳修“发论必以‘呜呼’”的原因。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