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中的修辞
作者: 曾庆培备考链接
1.在语言综合运用题中,考查运用修辞能力
在这类题中与修辞结合起来考查最多的是补充成语、赏析修辞。考生首先要看清要求,然后分析修辞特点,弄清有关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展开必要的联想和想象,最后按要求答题。各种语言综合运用题型几乎都涵盖了对修辞的考查,考生复习备考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辨清异同。在掌握各种修辞概念的基础上,仔细辨别易混淆修辞间的异同,如排比与对偶的区别、对偶与对比的异同等。另外,要兼顾了解其他非常用修辞的特点,如通感、回环、移用、婉曲等。二是明确作用。只有了解并明确了各种修辞的作用,才能适时、恰当、合理地加以运用。三是善于运用。考生在平时的写作中要有意识地多使用修辞,只有平时多用多练才能在考场上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2.在诗歌鉴赏题中,考查对修辞作用的理解
在诗歌鉴赏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对这类命题,首先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内涵,然后重点关注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复习诗歌鉴赏时,考生要重点抓住8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对仗)、排比、设问、反问。考生要重点掌握各种修辞特点及构成要素,并将它们分类:描绘类有比喻、夸张、借代、比拟(生动形象),结构类有对偶、排比(突出强调),表达类有反问、设问(增强语气)。这样有利于确定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由此要实现的特定表达效果,做到有的放矢,灵活运用。
知识整合
汉语演变的历史表明,成语是一种最富于稳定性的语言现象,许多出于远古的成语,一直沿用到现在,如“发号施令”就是源于《尚书》。许多成语历经漫长的岁月,今天依然具有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为人们所习用。成语不仅涵义丰富,且言简意赅,既有很强的表现力,又富有启示作用。成语之所以富有表现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巧妙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成语在形成和锤炼过程中,发掘了语言中的各种潜在性能,适当选取了语言的各种积极因素,巧妙地运用了语言的各种修辞手法,使成语以短小精悍的凝练结构而饱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富有鲜明的形象色彩,具有极强的表达效果。
1.夸张
不少成语运用夸张,对客观的人或事物的形象或性质或特征或程度或数量尽力加以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从而深刻生动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形成强烈的表达效果。如:“垂涎三尺”极言对某些事物的羡慕和贪婪,“怒发冲冠”极言“怒不可遏”“怒气冲天”,“泰山压卵”则写尽了“力量的强烈悬殊”;“千钧一发”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情势之危急”。
2.比喻
成语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把陌生、深奥、抽象的事物或情境变成熟悉、浅显、具体的事物或情境,使整个成语显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比喻在成语中呈现为三种类型:(1)明喻。这类成语中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如:“危如累卵”以“摞起来的蛋易于倒塌破碎的状态”来比喻“极不稳定而非常危急的情势”;“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以“菜刀和砧板”来比喻“掌握着大权”,以“鱼肉”来比喻“处于受宰割的地位”。还有“大笔如椽”“光阴似箭”“门庭若市”“味同嚼蜡”等皆此类。(2)暗喻。这类成语中有本体、喻体,但没有比喻词。如:“字字珠玑”比喻“语言精彩绝伦”;“枪林弹雨”比喻“子弹像下雨,炮火异常密集”等。(3)借喻。这类成语中只有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整个成语直接表现比喻意义。如:“龙潭虎穴”比喻“险恶的境地”,“藏龙卧虎”比喻“隐藏的人才”,“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迁极大”,“冰消瓦解”以“冰的融化、瓦的分解”比喻事物完全消失或崩溃,“鳞次栉比”以“鱼鳞和梳子齿”比喻“房屋等建筑物一幢接一幢有次序地排列着”。
3.借代
有些成语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从而形成借代。这种方法就像太极中的“四两拨千斤”,用非常巧妙的方式传达出深刻的含义,使成语表达收到了形象生动、特点鲜明、具体可感的效果。成语中的借代常见的有四种类型:(1)用工具代本身。如:“汗马功劳”,借“汗马”代“征战”;“眼高手低”,借“眼”代“见解”,借“手”代“能力”。还有“大动干戈”“纸上谈兵”等皆此类。(2)以局部代本身。如:“大兴土木”,借“土”和“木头”代替“工程”。还有“背井离乡”“气冲霄汉”等皆此类。(3)以特征代本身。如:“纨绔子弟”,借古代有钱人子弟常穿的“细绢裤”来指代“游手好闲的富贵人家子弟”。还有“梨园弟子”“书香门第”“久经沙场”等皆此类。(4)以数量代本身。如:“二八佳人”“六尺之孤”等皆此类。(5)所借对象和被指对象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如:“椿萱并茂”,“椿”即“椿树”,代指“父亲”;“萱”即“萱草”,代指“母亲”。整个成语以“椿树和萱草都很茂盛”代指“父母都很健康”。再如:“掌上明珠”,以“明珠”代指“被宠爱的女孩”。
4.叠字
在四字成语中,常把同一的字或单音词重叠起来使用。成语的叠音有三种基本形式:(1)前两字叠用。如:“比比皆是”“斤斤计较”“心心相印”“欣欣向荣”“咄咄怪事”等。(2)后两字叠用。如:“神采奕奕”“温情脉脉”“虎视眈眈”“喜气洋洋”“逃之夭夭”“童山濯濯”等。(3)前后两字均叠用。如:“日日夜夜”“形形色色”“战战兢兢”“鬼鬼祟祟”“层层叠叠”“熙熙攘攘”等。这类成语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不但富有音乐美,同时叠字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加深了意义的程度,使成语的表现力大大加强。
5.摹拟
运用摹拟造的成语非常形象,给人以历历在目之感。如:“摇摇欲坠”,用“摇摇”摹拟“动摇的状况”;“众目睽睽”,用“睽睽”摹拟“注视的神情”;“俯首帖耳”,用“俯首”与“帖耳”摹拟“低声下气、卑恭驯顺的丑态”。
6.排偶
把排比和对偶综合运用,表意精警,音律和谐,有极强的表现力。如:“切磋琢磨”是四种加工方法相排比,“抑扬顿挫”是四种音调变化相排比,“骄奢淫逸”是四种糜烂生活方式相排比,“喜怒哀乐”是两个联合结构相对偶。
7.对比
有些联合结构的成语,是由两个概念组成的,这两个概念一正一反,使成语的两个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如:“眼高手低”“先忧后乐”“舍本逐末”“异曲同工”“拈轻怕重”“同床异梦”“弃旧图新”“贪生怕死”“貌合神离”“阳奉阴违”“反败为胜”“大同小异”等。运用对比的成语,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其独特的魅力。(1)均为四字格,音节整齐,语音和谐。(2)成语前后两部分要么都是主谓结构,要么都是偏正结构,要么都是动宾结构,结构对称。(3)篇幅短小,但语意丰富、精辟,一目了然。
8.顶真
下面起头的字接用上面结尾的字,就是顶真。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等。
拓展延伸
1.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宝马雕车(装饰华丽的马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4)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秋季90天)蓬。(白居易《望月有感》)
(5)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梦天》)
(6)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7)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李商隐《安定城楼》)
(8)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
(9)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岁时风物)休。(柳永《八声甘州》)
(10)飞云冉冉(缓慢流动的样子)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贺铸《青玉案》)
答:
2.指出下列选项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B.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零落稀少)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C.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
D.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