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尽情绽放 彰显青年科技人才活力
作者: 余建斌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中,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继神舟十二号任务后再次迎来网友纷纷点赞。年轻的总调度员,在岗位上用清脆的指令,沉稳的“北京明白!”的回答,来保障航天发射信息交互畅通,确保航天员能在太空随时随地与地面联系。这个由9名“90后”组成的“北京明白”团队,让人看到了航天人青春的样貌、蓬勃的活力。
从跨越星辰大海,到探索未知奥秘,从科学实验室,到企业研发中心,年轻人才群体已在各个领域开始担当、有所作为:有“95后”青年学者当上高校博导,也有年轻的程序员“大神”、年轻的“大国工匠”让人叹服……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科技人才队伍中,35岁及以下的占52.5%,45岁及以下的占83.1%。中国航天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与拥有这样一群敢打敢拼敢创新的年轻科技人才队伍分不开。在各行各业,一张张年轻、朝气蓬勃的面孔,可以说是行业发展的最大“红利”。
人们对青年人才的精彩表现为之赞叹,既是看到当下,也是着眼未来。人才的厚度决定了科学探索的高度,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加离不开具备竞争优势的人才。到2025年,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30年,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到2035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让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就要不拘一格放手使用。有舞台才有表演,有担子才能压重。就是要让青年骨干打头阵、当先锋,在关键岗位上和重大项目攻关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例如,嫦娥三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和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都是四十岁不到就挑起大梁,现已成长为各自领域的帅才。有传承才能更好地接续奋斗,在社会高度关注的航天领域,正是老一辈航天专家言传身教和“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新一代青年人才传授知识、分享经验、淬炼信念,从而造就了一支年轻又有才干的航天人才队伍,成为中国航天未来最可依赖的力量。
托举年轻人才的腾飞,需要真抓实干、真金白银。值得欣喜的是,根据科技部最近公布,在首批启动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有43个专项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约占80%,2021年拟有230多个青年科学家团队获得支持。而且,在这些专项中设立了“揭榜挂帅”项目,榜单申报“不设门槛”,对揭榜团队负责人无年龄、学历和职称要求,真正体现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相信只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给年轻人创造更多的机会,进一步扩大对青年科学家的支持范围和力度,他们就将很快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选自“人民网”2021年10月20日,有删改)
技法提炼
1.转换选材角度,关注社会热点
社会热点是指某一时期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人或事,它们一般都能反映时代精神,代表时代潮流。社会热点可以是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等大事,也可以是发生在人们周围的日常生活琐事。在高考作文中融入社会热点,能增加作文的新鲜气息。如这篇时评,文中的事实论据全是热点类时事素材。事实论据有神舟十三号、嫦娥三号、“奋斗者”号的设计师们,也有当上高校博导的“95后”青年学者、年轻的程序员“大神”、年轻的“大国工匠”,还有各种新的统计数据来做支撑。所有这些素材,都跳动着时代脉搏,闪烁着时代元素,与作者的思想观点水乳交融,使文章拥有了“热点”特色。
2.转换切入角度,体现生活变化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社会发展,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的变化,“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也应该体现社会生活的变化,也只有反映不断变化的生活的文章,才会有时代感,才会有新鲜感。如这篇时评就以具体真切的材料写出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所以,作文选材要善于抓住时代,抓住变化了的人、事、物。这样,作文才能有时代感和现实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当然,这需要我们做有心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大自然,对时代变化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