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科学,其乐无穷——徐寿波
格言
1.从稻田旁到月光下,书从不离身。学问无止境,研究无止境。
2.我希望更多年轻学子勤学深思,锐意创新,爱国奉献,筑梦思源,无愧于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
3.一个人的成就,与努力成正比,与挫折也成正比。
榜样力量
1956年,根据周恩来总理主持制定的我国第一个全国科学技术长远发展十二年规划(1956~1967)的要求,徐寿波被中科院选派到苏联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学习综合能源工程学,其目的是回国开创这门新兴学科。这是徐寿波与综合能源学科结缘的开始。
心无旁骛的学习,贯穿了徐寿波整个四年的留学生涯。他每天“办公室——宿舍”两点一线,伏案看各种枯燥的专业材料,一心一意学习。研究所里的德国研究生公开打趣他,说他只算是“半个人”,意思是他只会学习,不会玩乐,人生是不完整的。但徐寿波却不以为然,反而乐在其中,享受着这段紧张、快乐又充实的学习生活。
徐寿波认为,做学问,就是无时无处不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能静下来,全身心投入。而知识创新是科学进步的推动力,“创新就是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精神!”20世纪60年代,从事动能研究的徐寿波机缘巧合进入一个新的学科领域——技术经济学。他首倡的关于发展我国定名为“技术经济”科学研究的建议被采纳,并承担起草《“技术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任务。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帮手,当时刚过而立之年的徐寿波只能靠平时的积累和查阅资料来完成这份报告。他没日没夜地研究资料,在厚厚的草稿纸上一遍又一遍演算公式,反复推导研究结论,每天都是熬到两眼通红才不得不休息。
关键词
传承精神 坚守热爱 专注前行
“人”为我用
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徐寿波永恒的追求。《技术经济学》,他30多岁起笔,80多岁仍精益求精,更新完善,目前已出至第五版。一本书,从空白到系统,凝聚了他毕生执着。徐寿波的执着,更体现在永葆家国情怀上。开创学科,关注国家经济和能源状况;投身实践,始终围绕国家所需;捐赠积蓄,为年轻学子搭梯铺路。这源自他对科学的无限热爱,也饱含着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