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材料,叙要简,议须深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这是对袁隆平先生光辉一生的形象概括。
下面是袁隆平先生说过的话:
①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
②对事业的追求就是乐在苦中,搞农业科技工作是很苦的,整天在太阳底下晒、在泥田中踩。但是因为有希望在那里,会出好品种,所以乐在苦中。如果没有希望,漫无目的,就不会有乐趣。
③人就像一颗种子,要做好一颗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上述材料能给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所供材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袁隆平先生的成就,并指出取得成就的原因,即一生只做一件事。第二部分陈述了袁隆平先生的三句名言,侧重点各不相同。句①表明袁隆平先生怀有高远的理想、仁爱之心;句②强调追求事业应从苦中找乐,以苦为乐,而以苦为乐的前提是有希望,这“希望”可以理解为目标、方向、愿景;句③强调追求身体、精神、情感健康的重要性。
上述材料可以引发这样的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如何获取事业的成功?考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联系写作任务“对自身发展的思考”,以及写作者的身份“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当代青年”,确定以下写作方向: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当代青年,应该如何树立理想、躬行实践;“我们的事业”如何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原作雏形
择一事,终一生
程颐说:“学贵专,不以泛滥为贤。”是的,当今社会,人人都礼赞“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人,也常常告诫自己“技多不压身”,可有多少人到最后只落得个“样样涉足,个个不通”?所以,我们需要“择一事,终一生”。(引用程颐的名言导入“学贵专”的论题,摆出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学艺贪多不精的现象,开门见山地提出“择一事,终一生”的论点。)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袁隆平。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脸色蜡黄的水肿患者倒下了,而袁老自己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目睹了严酷的现实。看着饥饿的人们,他下定决心: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甚至15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从这年开始到袁老逝世,他一直奔波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前线。而他也最终不负众望,研究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被人们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本段举了文题材料中的人物袁隆平,讲述他专注于杂交水稻研究,并取得成功的故事。不足的是这里只局限于讲述例子,未能与文题材料联系起来,导致叙述和论点疏离。)
而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曾在福楼拜面前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读书写作,用两个小时弹钢琴;下午则用一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三个小时练习踢足球;晚上,我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鹅。星期天我会去乡下种菜。”乍一听,可以说莫泊桑是有“十八般武艺”,可在福楼拜问他究竟有什么特长时,莫泊桑答不上来,他发现自己也没有“样样精通”。于是,他问福楼拜:“您的特长是什么?”福楼拜只答了两个字“写作”。原来福楼拜会在每天上午和下午分别用四个小时读书和写作,甚至晚上也专注于这两件事。试想,在这样的专注下,怎能写不出好文章呢?于是,莫泊桑下定决心拜福楼拜为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段举莫泊桑专攻写作后终成大家的事例进行例证,叙述又长又杂,冲淡了事例的典型性,且有以叙代议之嫌。)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莫泊桑没有和福楼拜这样的人谈过话,那他长大后又会是怎样一个人,是一代文学大师,还是一个对写作、弹钢琴等都有涉猎,却在别人问起“你擅长什么”时哑口无言的普通人呢?(本段呼应事例二,有议论,但是浮于表面,不够深入。)
这世上,多的是拥有“十八般武艺”却做不到“样样精通”的人,也多的是连“十八般武艺”中的一样都没有的人。他们总想再多学一些,可最后却连一件事都做不好。而少的是,只拥有一项“武艺”,却用一生去钻研的人。“择一事,终一生”是后者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成功的诀窍。(尾段呼应开头,强调“学贵专”,再次点题,突出“择一事,终一生”的重要性。)
●升格指要
作文抓住材料的第一句话“一生只做一件事”,以此为中心论点,举了袁隆平和莫泊桑专注一事终有所成的例子,论证只要“择一事,终一生”终会成功的观点。作文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未能兼顾到材料中的三句名言,未体现作文任务中提到“给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当代青年以启示”,并“结合自身发展”的要求;二是文中举例时叙和议本末倒置,犯了“以叙代议”的毛病。
针对以上两点不足之处,我们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修改:一是审清文题材料三句名言各自的侧重点,在议论时应当有所涉及。二是完成作文给出的任务要求。三是建议用概述法和截取法压缩事例论据,增加对材料的分析,进而增强作文的说服力。
升格佳作
择一事,终一生
◎李思甜
中国古代思想家程颐说:“学贵专,不以泛滥为贤。”专注,就是认真做一件事,并一心一意把它做好。青年时代是人生的定型期,青年人更需要秉持“择一事,终一生”的态度,不为繁华易初心。
“择一事,终一生”注定会很累很苦,然而,在希望的召唤下,专注于自己的追求,乐就在苦中。1960年是新中国饥荒严重的灾年,也是袁隆平先生发现杂交水稻契机的一年。那一年,袁隆平作出了重大的人生选择:从事水稻研究,让中国人摆脱饥饿的困扰。选择田畴,终身守望,从发现第一棵雄性不育株开始,到巨人稻、海水稻、去镉稻的大面积种植,从湖南到海南,再到华北,直至走向世界,每一株奋力生长的稻子,都是他追梦几十年、攻坚克难的结果。
几十年的专注和坚持,造就了杂交水稻,也成就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袁隆平耕耘始终如一,梦想念兹天下,所以不凡。
“择一事,终一生”,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胜过把一万件事做得平庸。莫泊桑小时候曾经在已是著名作家的福楼拜面前炫耀自己学习刻苦、兴趣广泛,读书写作、弹钢琴、踢足球、修汽车、制作烧鹅等都会,而福楼拜笑着说:“我只会写作。”原来福楼拜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都分别会花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这是福楼拜给莫泊桑上的第一课——专注。从此,莫泊桑下定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带着老师传授的专注力,莫泊桑深耕写作,最终成为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
试想,少年莫泊桑如果没有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写作,而且一味贪多求全,在这种学习模式下最后的结果恐怕不是“样样精”,而是“样样松”,更不要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了。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乔布斯曾说:“专注和简单一直是我成功的秘诀。决定不做什么,跟决定做什么同样重要。”想要成功,专注往往比能力更重要。天赋异禀的人其实很少,普通人的成功,靠的就是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
钟南山院士寄语当代青年: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践行坚定执着的工匠精神应该是每个青年人的功课。青年人要“择一事,终一生”,抵制外界涌动的繁华,遇挫而不短志,撇开焦虑和诱惑的杂音,守住初心,为国家强大奋斗不止,贡献所能。如此方能成就自己人生的独好风景。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作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入题更为简洁。作文在论证过程中,对原材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叙述的角度高度贴近原材料,为下面议论的推进做好了铺垫。最后一部分紧扣作文要求中给出的任务,论证“肩负民族复兴的青年”该如何选择。全文层层推进,叙议结合,浑然一体,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