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议论文是高考作文最常用的文体,如果说观点是其灵魂,那么结构就是其骨架,只有有了骨架,作文才能立起来。那我们怎么安排议论文的结构呢?

1.遵循规律,结构合体

议论文分析事实、论证道理,要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这种思维规律反映在作文的外部形态上,就是具有一定体式的结构。怎样写议论文才算“合体”呢?

(1)根据议论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式,应当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曰“引论”“本论”“结论”)三大板块构成。“提出问题”即在议论文开头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即在议论文的中间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分析论证;“解决问题”即在议论文的结尾部分得出综合性结论,或者提出前瞻性希望等。

(2)“分析问题”即本论部分,要按一定的向度分层展开论述。所谓“向度”即论述展开的方向。这个“向度”有四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什么结果。一般情况下,一篇议论文的本论部分只要从这四个向度中选择一个或者两个展开即可。

2.优化内容,结构明晰

(1)优化内容,是指对议论文所举事例或材料的整合和运用。优化方式有两种:一是正面归纳式。常用的方法是在列举事例之后,用“由此可见”“从中可以看出”“不难发现”等词语摆明自己的观点,亮出自己的思想,对作文所列举事例进行延伸分析,使作文有叙有议,有梯度,有层次。二是反面推理式。即用“试想一下”“如果不是这样”“假如不……”等形式,对所列举事例作简要分析,同样会具有极强的逻辑力和说服力。

(2)明晰段落结构。无论作文是从哪个角度展开,其分论点之间都要形成一定的联系。针对新材料作文,考生可以采用五字结构式:引,即引述所给材料,材料特别短的可以引用原文,长的要进行精练概括,并根据立意角度有针对性地引述;提,即在引述材料后,对材料进行精要分析,然后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议,即围绕观点展开议论,紧扣材料进行分析,论证观点的正确性;联,即由此及彼,联系自然与社会,采用例证法、对比论证法等再次分析论证观点的正确性;结,即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或再次申明观点。

【覃克良/供稿】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徐志摩说,少年的时候,我疯狂地喜欢“带我走”这三个字。现在,我再也不会任性地让任何人带我走。我学会了,自己走。

歌德说,对年轻一辈要求就要更严格些,他们不应该老是摸索和走错路,应该多听听过来人的忠告,马上踏上征途,向前迈进。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范文展示一

自立方能自强

◎王馨钰

徐志摩说:“少年的时候,我疯狂地喜欢‘带我走’这三个字。现在,我再也不会任性地让任何人带我走。我学会了,自己走。”可见,从少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就是由“依赖”到“独立”的过程。人在成长的时候,只有跟人走,在他人的引导下往往可以更快更好地成长;长大后,就应当有自己的主见,自立方能自强。

日本有这样一个例子:将最小仅5岁、最大不过11岁的少年们送至一个野外营地,让他们从营地出发,穿越山林、河流到目的地集合,途中他们必须自食其力,独自处理一切事务,应对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我对这一教育方法举双手赞成,因为这种教育可以锻炼人的自立能力,而现在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自立。

自立,是人自强的根本。纵观古代豪杰之士,身受贫穷、孤独等百般折磨,而自立自强者不胜枚举。汉高祖刘邦亭长出身,家人皆恶其无能而不与其交,他奋力打拼而称王天下;成吉思汗父母被杀,只身流落在外,自立自强建立了一番霸业;朱元璋自幼无亲,浪迹天涯,自立自强成为明太祖。这些建立天下霸业之人皆以自身事迹喻人:自立自强方能成功。

我们需要自立,是因为“好逸恶劳,人之常性也”。人若不自立,事事待人助之,那么在面对困境而又无助力之时,唯有坐以待毙。不自立的人,自然也就不愿、也不能自强求生了。比如阿斗刘禅,我认为此人并非扶不起,而是孔明“扶”得太多了,无法自立,自然难以成器。观魏国五路大军进犯时的少年刘禅,镇静自若,果断地先请出皇太后压住众臣,自己去访孔明。进府后也并未心急火燎地问退兵之计,而是“静立孔明之侧许久,问曰:‘丞相安乐否?’”语中暗含责备之意而不失王者之风,何等少年睿智,何等英明果决。惜乎刘备叫他“皆听相父处之”,使他不可自立,养尊处优之下,其人如何不惰,又怎能成才?

揆诸现实,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我辈青年在摸索时,应多听听过来人的忠告。面对优胜劣汰的时代大潮,我们则要尽早走出“温室”,学会自己掌舵前行。

自立方能自强,这是古人用亲身经历锤打出的警句。所有想在未来一展身手的人们,自立吧!只有自立才能让你拥有辉煌的明天!

【浙江岱山中学高三(8)班】

点评

本文紧紧围绕“自立方能自强”行文,先引用徐志摩的话提出论点,然后分析日本教育是如何锻炼人的自立能力的,接着列举了众多建立天下霸业之人的事迹进一步论证了自立方能自强。正面例证之后运用阿斗之例,认为“此人并非扶不起”,观点新奇,与前文形成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只有自立才能自强这一观点。最后观照现实,号召我们年轻一辈在摸索时,多听听过来人的忠告,尽早自立。结尾呼应开头,再次点题。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论证有力。

范文展示二

听其忠言,行我之路

◎唐彬哲

徐志摩说,他再也不会任性地让任何人带他走,他学会了自己走。歌德却说,年轻一辈应该多听听过来人的忠告。我认为,只有听取他人的忠告,并细细考量,结合自己的个性与想法,才能走出辉煌之路。

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自己走路,若是缺乏主见,总是委曲求全,必定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然而,当我们行走于自己的大道上时,不免迷失方向,内心踟蹰,此时的忠言便仿若指路明灯。故听其忠言,行我之路,才能走得自在洒脱,直抵成功彼岸。

我们常常对父母老师的叮咛教导感到厌烦,却忘了在我们尚缺乏自我判断能力之时,是他们的忠言指引我们前行。他们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为我们“传道受业解惑”,将我们送上正途。那一份热切的期许,那一份用心良苦的忠言,是我们被荆棘绊倒后再次爬起的不竭动力,是托起我们的翅膀让我们振翅高飞的浩荡长风。

古语有言:“忠言逆耳。”我们一路长大,一路错漏频出,忠言常常直击我们的痛处。忠言所带来的打击或许会让我们暂失走下去的勇气,但忠言也让我们找到自己所坚守的理想方向。只要我们能够接受忠言,定能找到心之所向。恰如唐太宗以魏征为镜,接受其谏言,虽然因害怕魏征而将鸟闷死于衣袖中,但他最终铸就了“贞观之治”。倘若我们能像唐太宗一样,以剜肉补疮的决心、刮骨疗伤的清醒,接受忠言,又岂会害怕成就自我之路上的风雨呢?

司汤达曾言:“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我昨天生活的冷淡抄袭。”难道没有了既定的道路,我们就只能抄袭昨天的生活,踌躇于原地吗?不,不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与生活体验,所追求的东西与个人情趣亦不尽相同。徐志摩学会了自己走,我们何尝不需要学会自己走呢?我们应当听他人的忠言,走出不一般的路,绽放不一样的光彩,铸就不一样的人生。

综观徐志摩与歌德所言,唯听其忠言,才能行得不偏不倚;唯行我之路,才能活出不同色彩。我们应当听取他人之忠言,行我之路,唱响人生之歌!

【浙江岱山中学高三(8)班】

点评

作文中,考生的角色意识强烈,强调自我,突出了“听其忠言,行我之路”这一中心论点。作文分析材料准确,体现了很好的思辨色彩:先论述“听其忠言”的重要性;再进一步强调要“行我之路”,将自己的体验与思考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结尾总结上文,进一步突出了论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