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普
【导语】
在科普文章中,科学家们把原本高深莫测、颇难理解的科学知识,用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高大上”的科学知识变得十分“接地气”,极大地拉近了大众与科学的距离。科普文章是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一种,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分析综合
“飞天”舱外航天服是怎么做成的
◎李国利 占 康 黎 云
2021年11月8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他们身上穿着的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太空中格外醒目。
120公斤重的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执行出舱活动的铠甲。它像一个人形飞船,充上一定的压力后,可保护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抵御外层空间的高低温、强辐射等。那么,这件比黄金还贵重的“飞天战袍”,是由什么做成的?又是怎么做出来的?
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生命安全的保障。生命安全无小事,体现在工艺上就是复杂且精密。
舱外航天服的软结构,包括上下肢和手套,从里到外是舒适层、备气密层、主气密层、限制层和热防护层等,既能抵抗太空风险,又能穿着舒适、行动灵活,重而不笨。一般情况下,受试人员包括航天员在3分钟左右,就可以穿上或脱下舱外航天服。
据了解,仅做一副舱外航天服下肢限制层需要260多个小时,而装配一套舱外服需要近4个月。这已经是最快速度了。
舱外服上的头盔面窗,是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时观察外界的窗口。头盔面窗有多层,最里层为双层压力面窗,是整个头盔的承压密封结构,呈曲面形,直接关系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必须做到绝对安全可靠。头盔面窗的承压材料要经过多少轮的选择、测试,光密封加缝合就耗时两个月,一共完成47道工序。就拿面窗除尘来说,先吹洗,再不间断擦拭两小时左右,直到肉眼看不到一丝灰尘。
在太空,航天员穿着航天服后活动的操作主要靠上肢实现,所以制作时既要考虑活动的灵活性,还得考虑充压后的承力性。
航天员在舱外活动时会产生热量,需要穿上给身体降温的液冷服。液冷服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全身上下全是细密的小孔,供42根液冷管路线均匀穿过,每两孔间穿1厘米的线,全身上下铺设100米左右,就得穿20000个孔,尤其是头部的蛇形分布线路,铺线更是细密。
在真空中,人体血液中的氮气会变成气体,造成减压病,必须给航天服加压充气,否则就会因体内外的压差悬殊而造成生命危险。因此,航天服的气密性要求极为严苛。比如,为舱外航天服气密层刷胶,也不是简单地刷,要观察温湿度、刷胶时间,薄厚度要适量均匀。
再如,舱外服气密层的TPU材料表面非常光滑,粘胶前必须涂上一层表面处理剂对表面进行活化,稍微处理不当,表面就有可能造成损伤。而透明色的材料导致肉眼几乎看不见特别小的损伤,等到后期加工完再充压测试就为时已晚。
舱外服的背包门被称为航天员的“生命之门”。在太空环境下,背包门如果密封不严,将直接威胁航天员的生命。背包门的插销座有4组、插销门有4组,插销座和插销门合上时要天衣无缝。
航天员出舱时要戴手套,同样要求精准,尺寸公差不超过1毫米。更重要的是,由于航天服的特殊性,不能反复拆缝,走针的时候务必小心,力争一次到位。也正因为此,师傅们在缝制的时候,必须做到手到哪眼到哪。时间久了,练就出一双双火眼金睛。
(选自《风流一代·经典文摘》2022年第1期,有删改)
●一读一练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生命安全的保障,制作工艺复杂,装配一套需要近4个月时间。
B.制作头盔面窗需要47道工序,面窗要反复擦拭,直到肉眼看不到一丝灰尘为止。
C.航天员出舱活动时必须穿液冷服,液冷服全身上下全是细密的小孔,铺线100米。
D.背包门是航天员的“生命之门”,如果密封不严密,将直接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
2.文章开头从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成功出舱写起,有什么作用?
答:
鉴赏探究
飞机如何不迷航
◎张皓岚 刘任丰 李 姗
有人会问:一个多世纪前,没有现代化导航系统,飞机如何飞抵目的地?
这个问题曾困扰着当时的飞行员。飞行员从高空向下望,连绵的山脉、蜿蜒的河流,很难辨别方位,不免心生疑惑:“这是飞到哪里了?”
当时,飞行员凭经验总结出最原始的导航方法——地标导航。这种方式基本靠“瞅”,飞行员需要根据地图和记忆寻找特征地形,从而确定飞行路线。
1911年,在一次比赛中,美国飞行员基恩从容地驾驶飞机,屡屡超越飞在前面的选手,他的飞行秘诀是一张防风地图。这张防风地图,能让他驾驶飞机飞直线,而其他选手只能参照公路地标。
然而,参照自然地貌的地标导航只适用于晴天飞行,一旦遇到复杂天气该怎么办呢?20世纪20年代,科研人员在地面铺设了几百座箭头状导航信标。每座信标长21米,被刷成明亮的黄色,上方有一座15米高塔,塔顶安装一盏燃气灯,塔底有小屋供应燃料。
20世纪30年代,随着无线电技术日益成熟,人们发现,这项技术除了用于通信交流,还可以进行航空导航。于是,科研人员将无线电技术与罗盘结合,计算出飞机的飞行位置。
与目视导航相比,无线电导航不易受到气象条件影响,即使在夜间或复杂气象条件下,也能确保飞机飞行安全。
最初,无线电导航是利用布设在地面的中/长波无方向信标台和测距仪定位的。它们就像茫茫大海中的灯塔,向周边空间不断发射信号。飞机上的无线电接收系统如同顺风耳,能从各种信号中“听”出不同信息。当时,中/长波无线电信标台存在传播特性不稳定、作用距离短等缺点,为克服这些问题,科研人员又研制出甚高频全向信标——伏尔导航系统。
伏尔导航系统通信距离达400公里,统一规范了无线电导航台的频率,简化了机载无线电设备的设计。20世纪50年代,伏尔导航系统被列为专用国际标准民用导航系统,并沿用至今。
无线电导航技术要求飞机必须与地面设备保持联通,一旦地面设备损坏或受到电磁干扰,飞机会成为“睁眼瞎”。因此,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完全不利用地面设备的惯性导航系统。
这套系统更像是一种小型计算机,安装的陀螺仪和加速度计能够测出飞机的飞行加速度,再对加速度进行计算,得出飞机的飞行速度和位移。这种导航方式不易受无线电干扰,为飞机装上“指南针”。
皓月当空,星光璀璨。如果飞行员驾驶飞机在夜间迷航,他们会利用六分仪观星,这就是天文导航。
天文导航需要飞行员拥有丰富的天文知识储备。当遇到气流颠簸时,飞行员很容易选错参考星体,从而迷失航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早期的麦道和波音客机将天文导航融入驾驶舱设计理念中,在驾驶舱风挡玻璃顶端装上“观星窗”。
传统天文导航,飞行员需要通过复杂计算才能得出位置信息,如何让星星把位置信息直白地“告诉”飞行员呢?
随着各国航天技术发展,科学家决定亲自动手,在天上镶上“星星”——人造卫星。这些人造卫星所构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相当于把原本在地面的导航台搬到天上,被形象地称为“天上灯塔”。
卫星导航的原理不难理解:利用飞机接收机接收卫星信号,计算出飞机相对卫星的距离,卫星相对于地面基站的位置已知,解算一组方程就能得出飞机位置。卫星位置高、覆盖范围广,可以轻松实现全球导航,这是任何导航系统都无法媲美的。
相信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更多精度高、范围广、不受外界干扰的航空导航系统。它们将引领飞机安全、高效地穿越云层,跨越山海。
(选自《科学中国人》2021年第11期,有删改)
●一读一练
1.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答:
2.阅读本文,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