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构思,情节跌宕

技法点拨

所谓“结构”,就是要“言之有序”,是对材料恰当而有序的组织和安排,也是写作思路的反映。古人曾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文章的结构总是和文章内容相结合、相搭配的,内容一变,结构即变,从来都没有万古不变的结构模式。所谓“定体则无、大体须有”,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章内容的表达,不在结构上下一番功夫,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记叙文偏重于记事写人,记叙事物必须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因此,在叙述时,我们应以事物的发展过程——时间的先后及空间位置的变化为顺序,来安排结构。但是“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结构设计巧妙,才能令人叫绝。一般而言,记叙文的标题、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线索及顺序等都是我们巧妙构思的重点,可以构建出形式各异的记叙文结构。

1.时序渐进式

即撷取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或片断,按时间先后或事情的进程进行描写,其内容层次依次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其模式如下:开头(引出故事)→故事主体(对人物或事物主体进行细致刻画)→结尾(议论点题)。

2.对比烘托式

选取有显著差异的两组内容(可以是相反或相对的两个事物,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反衬式组合。其基本模式为:开头(引出材料)→正面材料+反面材料(反过来亦可)→结尾(抒情、议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写作时一定要写出对比点,为议论、抒情做铺垫。

3.穿插回放式

即利用思维可以超越时空的特点,以某一物象为线索,将描写的内容通过插入、回忆、倒放等方式串联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操作的关键是选好串联的物象,并围绕一个中心截取生活中的材料。其基本模式为:开头(交代物象,引出细节①)→发展(引出细节②)→高潮(引出细节③……)→结尾(抒情、议论)。

4.平行展开式

又称画面组合式,即选取不同角度的几个生活片断或同一内容的几个侧面在同一层面上平列展开,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基本模式是:开头(引出材料)→主体(材料①+材料②+……)→结尾(抒情、议论)。

【崔翔/供稿】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家乡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家乡文化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家乡的各色人物、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都承载着我们丰富的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感受家乡文化生活现状、参与家乡文化建设,这是语文学习的应有之义,也是当代学生应该担负的责任。

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家乡人物(风物)的关注与认识,融入你对家乡文化的思考与情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文题所供材料的第一段,作用有二:一是提示写作的对象,即对“任务”中“家乡人物(风物)”的理解;二是提示作文的层次走向,即由对“家乡人物(风物)”的观照上升为个体精神的依托和对群体文化现象的思考。第二段材料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家乡文化”的意义,并诠释“乡愁”的内涵,以及中学生在家乡文化建设中应该担负起的责任。

按照“体现你对家乡人物(风物)的关注与认识,融入你对家乡文化的思考与情感”的任务指令,最适宜选择的文体是散文。当然,写成记叙文,表现对体现家乡文化风物的某个特殊记忆,或者写成议论文,体现对家乡某人、某事、某风俗、某文化现象的认识(或歌颂或批判或扬弃)也是可以的,但必须有所依托,避免空洞。

范文展示

点翠闪光,水袖传情

◎赵婉清

略微幽暗的灯光下,那点翠头面闪着幽微的光;人们思慕的目光中,那洁白宽大的水袖传递着独特的情韵。

这是儿时伴我成长的淮剧!

“思思,给奶奶调一下台,淮剧马上就要播喽。”儿时,奶奶每晚准时嘱咐我换台。我拿起遥控器,迅速调台。等奶奶来后,我便倚着奶奶,舒服地、惬意地欣赏着我们家乡的戏。淮剧不同于京剧的字正腔圆,也不同于黄梅戏的婉转柔情,可在我的记忆中,它却是最好、最美、最动听的。因为它通俗易懂,用我们本地的方言演唱,很有韵味;因为那粉色的宽大的衣衫——后来我才知道那叫水袖,灵动飘逸,有美感;因为那头饰,特别是小姐的、皇后的——后来我才知道那叫点翠头面,晶莹闪亮的头面与漂亮的面庞、美好的身段相映成辉。

奶奶总会在听戏时泡一壶茶,时不时地呷一口。高兴了,她还会跟着唱两句。我总是夸她唱得好,在我的夸赞中,奶奶又会自豪地对我讲述起她的青春往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她是“挑河工”里嗓子最好的,工友干活干累了总会请她来一嗓子老淮调。我生活在幸福的时代,没见过那样的场景,却也能于她神采飞扬的脸庞上看到她年轻时的风华。她也教我唱,“我与你麻布揩脸——粗(初)相认,炒过的核桃是熟人(仁)……”那时的她总是眉头微蹙,严格认真。

不只奶奶,乡邻都喜欢淮剧。邻居家有一台唱机,一年四季重复播放着几个淮剧名段《河塘搬兵》《徐九经升官记》《珍珠塔》《秦香莲》……邻里有办红白事的,总会在村口桥头边的大戏台上请戏班子唱一出。王大奶七十大寿时唱大戏,是我记忆里办得最隆重的一次,村里人几乎都来了,唱的是《五女拜寿》。虽然这出戏早听过很多遍了,但我还是跟着奶奶去戏台边听。大戏班子唱的戏的确不同凡响,颇有韵味。点翠山光,水袖传情,那些演员的神情、姿态、动作、妆容都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打在舞台上,也打在了所有观众的身上,像是镀了层金。微风吹拂,将我们定格在那一刻。

“聚宝儿梦中哭娘……”一听到这声唱我就知道是奶奶来了。自上初中后,母亲将我接到县城,生活都被学习填得满满当当。依然住在乡下的奶奶会定期来城里看我,每当看到她气喘吁吁地大包小包拎上楼,我心中总不免隐隐作痛,但她总会用这一句淮剧来掩饰自己的劳累。“思思,这智能电视能调到淮剧那个台吗?听说,县里的台唱现代淮剧了,叫什么《无字碑》,调给奶奶看看。”她想听,我就挤出时间来陪她听,听那淮剧最新的剧目。

后来每逢假期,我也会回老家看望奶奶,她的嗓音再不如从前清亮了,而村口的那戏台也落满灰尘,无人问津,荒废许久了。

其实,我也知道,为了抢救家乡这宝贵的文化遗产——淮剧,很多人都做出了努力。看来,要将淮剧传承下去,既要尽可能地继承其行将失去的一些艺术手段,更要为其注入符合时代的新要素。

点评

本文以“淮剧”为红线,巧妙地将电视上的淮剧、工地上的淮剧、唱机里的淮剧、寿宴上的淮剧、楼道里的淮剧等记忆中的片断串联到了一起,可谓一线串珠,形散神聚。更为难得的是,考生对淮剧的保护现状表现出了深沉的忧思,并提出了“承古注新”的拯救之策,很有见地。

【姜有荣/供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