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需要爱,一起向未来
作者: 王学斌在百年变局日趋复杂、全球疫情依然肆虐之际,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届无与伦比的体育盛会,更是一次奥运精神的融会,一场文明互鉴的聚会,一次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绝佳机会。
“一起向未来”,这是奥运精神的高度传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精神力量的形成,源于实践,其传播与普及,则依托行动。综观北京冬奥会全程,各国健儿们以卓越的表现生动诠释了何谓更快,何谓更高,何谓更强。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彼此惺惺相惜,互相点赞、欢呼乃至拥抱的举动,再次印证了体育无国界,友谊诚可贵的真理。
与此同时,冬奥会期间,数十场外事活动密集举行,中方和相关国家签署和发表数十份双边文件,北京“冬奥时间”亦是中国外交“高光时刻”。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表示,“世界各国与其在190多条小船上,不如同在一条大船上,共同拥有更美好未来,所以我们提出了‘一起向未来’的北京冬奥会口号。”小船与大船之喻,不单是形象的奥运精神之喻,还是现实的国际格局之喻,更是深沉的人类命运之喻。面向未来,与其孤零零乘一国小船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不如彼此团结一致,一道长风破浪、勇往直前。这需要各国摈弃狭隘的偏见与私利,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建设和谐合作的国际大家庭。
“一起向未来”,这是文明互鉴的更新传递。“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体育是文明交流互鉴极佳的方式。从开幕式上的“雪花火炬”“二十四节气”到闭幕式的“折柳寄情”“红蓝交织”,妙到毫巅地彰显了中华文明特有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的美学准则、“五湖四海,天下一家”的家国情怀、“热诚好客,依依惜别”的东方浪漫。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结束后,张艺谋导演坦言:“我认为这次冬奥会开闭幕式跟2008年最大的不同,就是文化自信,我们放下了包袱,完全放松自己才可以浪漫。”倘若说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一次中国文化自觉的深刻表达,那么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则是一种中国文化自信的全面展示。这种自信来之不易,它绝不是故步自封的文化自恋,也并非求人观赏的文化自怜,更不是虚张声势的文化自负,这是源自千年积淀、历经百年奋斗、终在新时代铸就的有底气的自信,有志气的自省,有骨气的自强。正是胸怀这份厚重的自信,中国才能在诸多国际平台上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多积极贡献。
未来已步步到来,不确定仍不确定。在这样一个国际形势风云激荡,新冠肺炎疫情依旧肆虐的时代,北京冬奥会的精彩答卷,犹如给彷徨不决的世界提供了一份中国方案,贡献了一种中国智慧。
当然,冲破危机的迷障,没有中国是不行的,但光有中国是不够的。这个世界,始终需要爱,让我们携手并肩,一起向未来!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2月22日,有删改)
技法提炼
1.列举事例,典型有力
例证就是以事实说话,是议论文最常见的论证方法之一。例证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和运用事例来论证论点,事例与论点对接严密,才能对论点产生强有力的支持。如这篇文章运用冬奥会的事例典型而贴切,扣合论点分析,有力地支撑了论点。作者在运用例证时,对事例进行了事理分析,阐明了所举之“例”与所证之“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2.引用名言,提升内涵
引证也叫事理论证,即引用一些警策人心的名人名言,或富含哲理的格言箴语,把深邃思想融于论述中,不但使文章有说服力,而且给文章带来生动活泼的气息,增强思想的厚重感。如这篇文章中,作者引用了“一起向未来”“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一叶知秋,见微知著”“五湖四海,天下一家”等名言,富于哲理,言简意赅,强化了文章的立论和论述,很有说服力。需要注意的是,引用是为论点服务的,如这里引用的内容就融入到了作者的分析论证中。
3.设喻论证,形象生动
喻证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运用设喻,取象附理,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事理形象化。如文中小船与大船之喻,不单是形象的奥运精神之喻,还是现实的国际格局之喻,更是深沉的人类命运之喻。“面向未来,与其孤零零乘一国小船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不如彼此团结一致,一道长风破浪、勇往直前”运用比喻,将道理表述得浅显易懂、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