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糜者的清醒
作者: 曹依婷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是一个警告。它表达的情绪是对人类未来的绝望,它表达的警告是除非历史的路线发生改变,全世界的人们都将会把他们身上的人性品质丧失殆尽,将会变成没有灵魂的机器人,而且甚至对此毫无察觉。如今,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情形大量存在,让我们不得不对此深思。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不假思索地接受与毫无目的地吸收成为当代的一大病征。版权纷争、影视抄袭、文章“撞车”等现象层出不穷。框在格子的文字与冰冷的屏幕成为大家翻来覆去咀嚼的肉糜,食肉糜者不为所动地张嘴、吞咽,吃下他人的思想,还欣喜着少了咀嚼的麻烦。
叔本华曾告诫道:“不要让你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马蹄奔过,看似我们拥有过无数宝马,留下的却是一地狼藉。被动地接受固然轻松,然而即使是再不善思考的人也不能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也不能吃盛在碗里端上来的被别人咀嚼过的肉糜。咀嚼他人的思想,胃里和心里都是前人褒贬不一的言论,而没有新的想法,这是变相的“思维控制”,是对自己独立思想的不尊重。
然而万幸还有一类人,当肉糜的异味已从他人的喉咙溢到嘴边时,他们果断摒弃,自己烹饪。比如赫胥黎就用对娱乐至死生活的天马行空的想象给后世敲响了警钟,而他构想的“美丽新世界”,似乎真的在一步步靠近我们。我们所能享受到的所有东西,比如智能手机、电脑、互联网、汽车、空调等,让我们变成了消费主义的奴隶,没有自己的思想,也失去了很多人生的意义。当下我们要做的是学会独立思考和批判,摆脱“人只是苇草”的状态,用思考增加生命的韧度和维度。
“我们与鼹鼠有所不同,人类可以去戏院。”正是人类独特的思维,使我们与动物严格地区分开来。无论是从生活原生态中采撷朴素的生命体会,还是从学理层面衡量生活可能如何的理性思辨,都是确认生活意义的沉思,都从纷繁复杂的人生事件及其走向的背后找到人生的价值根基,都以积极的思想把握人生之路。
成为严格沉思者,而不是沉睡者,这是食肉糜者清醒的开始。
【福建龙岩二中高三(3)班】
◆点评
这里的“食肉糜者”不是我们典故中的晋惠帝,而是一大群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单纯地不假思索地接受与毫无目的地吸收别人思想的人,让人忧心,因此呐喊。文中犀利的语言想要唤醒的是尚在昏睡的我们,语言直击要害,讽刺有力,振聋发聩,值得一读。
【杨晓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