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之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 闫永平

应考锦囊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属于“分析综合”的最后一条要求,能力层级属于C级。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其论述的具体事物或谈论的某个问题的主观倾向,而不是阅读者自己的观点态度。考生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知道作者在文中要告诉我们什么,从中明白什么道理或受到什么启发,这样就可以推知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具体分析概括时,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住“显性因素”进行概括

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文中的点睛之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使用较多之处等,都属于文中的“显性因素”。抓住这些因素,通过辨析词语、句子,划分段落层次等,我们就可以把握住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而那些通过中心句、结论句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的观点态度,考生将其直接提取出来即可。

2.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目的进行分析概括

这些内容一般可通过分析题目、注释、题干以及字里行间的暗示性语句来获得。对于作者的观点态度在文中有所显现、蕴含在对内容的理解中的,我们要通过辨别比较,进行正确的判断。

3.综合分析,比较鉴别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往往分散在多处,需要我们认真辨别、筛选后才能掌握。尤其是对于作者的观点态度在文中比较含蓄、没有明显表现出来的,要透过表面,深入体悟,作出准确的概括。

考题连线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

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

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

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当然,不同时代表现的形式多有不同,亦即选择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同,这也正是工艺美术史所要展示的一个主要内容。这里“史”的概念是指以贴近设计者和制作者装饰用心的感知,展示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却只是以成品来显示的设计史脉络,而不是贴着历史编年来勾画发展的线索。小说家说:“语言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最基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是一种建筑材料,许多意想不到的建筑物都是靠了语言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的。”历史学家则说:“我始终强调运用最基本的‘语文学’的学术方法,对传到我手中需要研究的那个文本作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历史化和语境化处理,进而对它们作出最准确的理解和解读。”这两段话同样可以移用于作为艺术语汇的造型与纹饰。本书即是建立在对艺术语汇发生与演变的观察和分析之上。在这里呈现的是两类语言:一是物,即用造型和纹饰表达自身的艺术语言;一是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

金银器工艺的发展演进,关键在于品类的丰富以及与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造型和纹饰的设计之妙,技术的进步并非主导。纹样设计首先取决于工匠的慧心,付诸熟练掌握传统技术的巧手,乃其第二义。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因此可以说,中国金银器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古代社会风俗史。

〔摘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金银器》一书将各种金银器实物还原到其设计和制作的时代中来展开研究。

B.与其他艺术品相比,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

C.古代金银矿石分布状况和冶炼技术的发展不在《中国金银器》一书研究视野中。

D.古代文学作品涉及金银器相关描述,是中国金银器造型和纹饰研究的重要参考。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因……所以……”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是“然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只是谈到金银器的“俗”和通过销熔的办法反复改变样态以传播时代风尚,并未说到这两个原因影响了它的传世实物数量。

【参考答案】B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1.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