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作者: 刘应福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深刻”部分设置了“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这个评分点,要求考生透过现象的迷雾进行深入思考,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加工,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众所周知,人们接触一个事物,总是先认识到它丰富多彩的表象,由感觉、知觉取得关于这个事物的整体的感性认识。但是,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上,而要进一步探求事物的内在特征、本质属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考生写作前须仔细审度,深入探究,不可贸然作出判断,而要先用理性对观察到的表象下一番“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的功夫。作文时,应注意用好比较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实现“上升”“飞跃”,形成对事物理性的认识。同时,应注意对事物发展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探求事物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有的考生对高考作文的“深刻”要求,心存恐惧,其实大可不必。写作时,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不必面面俱到,抓住一至两点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由表及里,找出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由此及彼,找出不同事物的共性;由浅入深,找出人们行为的原因。这样,写出的作文视角自然与众不同,见解自然深刻。
对于不同的文体,考生要注意“深入本质”的方法有别。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一般通过议论与抒情来体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虽然篇幅有限,但在体现“深入本质”上有其独特的作用。比如通过议论抒情来深化叙事的内容,让情感得到升华。无论是饱含哲理的议论,还是形象化、情感化的抒情,都能透过所叙内容,揭示这些内容的本质意义。议论文是诉诸理性的文体,要有深刻的哲理性,当然更得做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因此,文中不仅要有正确、科学的“理”,而且这个“理”还要尽量讲得深入、切实。说理,要有周密的论辩,理不能自明,不能自现,而要明理、阐理和扬理,要论辩、阐发和证明。议论文须通过周密的论辩,将道理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发掘出来。说理,要有强烈的说服力,这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根本目标,以理服人,以理取胜,循循善诱,让读者真正接受作文所揭示的“本质”。
(2022年全国新高考卷Ⅰ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由表及里,找出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文题中的“本手、妙手、俗手”三个术语,“本手”指的是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棋方法,引申为基础功夫;“妙手”指的是出人意料的下棋方法,引申为出人意料的创造、创新;“俗手”指的是错误的下棋方法,引申为运用错误的方法,导致事情办砸。运用下定义的方式,我们可以把作文论述的重心,由“下棋”引申到学习、工作、为人处世等宽泛、深层次的话题上来,从而避免就事论事、就棋谈棋。
2.由此及彼,找出不同事物的共性
有些事情,看似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细究其共性,可能有惊人的一致性。异中求同,就会显得深刻。比如通过对生活中不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出与下棋共性的、相同的体验:基础打不牢,境界就难以提升。
3.由浅入深,找岀人们行为的原因
贾谊的《过秦论》找出秦“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原因是“仁义不兴,而攻守之势异也”,振聋发聩,千百年后仍有启发借鉴意义。苏洵的《六国论》分析韩赵魏楚燕之所以灭亡,是因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薪不尽,火不灭”。关于基础的重要性,我们也可以借鉴贾谊和苏洵的方法,去探寻为什么基础重要。这样就可以通过分析问题,抓到本质,使作文达到“深刻”的要求。
打好基础,勇于创造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这里的“本手”,指的是“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引申为为人处世求知探究的“正规途径”“基础方法”。这里的“妙手”,指的是出人意料的下棋方法,引申为出人意料的创造、创新。这里的“俗手”,指的是错误的下棋方法,引申为运用错误的方法,导致事情办砸。这则材料告诉我们:初始学习的人、开始创业的人、起始探索的人,应严格训练,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入门须正”,才能熟能生巧,创新提高。切不可志大才疏,好高骛远,忽略基础,不下苦功。
打好基础是事业成功的保障。一个小孩,连站立都不会,你要他去奔跑、跳跃,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同理,练习书法的人,“永字八法”都不会,横写不平,竖写不直,不会中锋运笔,不会“左缩右放”“内紧外松”,楷书基础没打牢,就“龙飞凤舞”,去练“草书”“行书”,肯定是难以成功的。正如人们建房,地基不打牢,就“添砖加瓦”“架椽立柱”,楼高百丈而地基仅有一尺,自然无法“高楼永固”“屹立千年而不倾”。
打好基础是水平提升的前提。达·芬奇画画,先从画蛋入手,从不同的角度画蛋,在不同的光线下画蛋,用不同的色彩画蛋。蛋画好了,画家的视觉感、立体感、色彩感、线条变化感,也就熟练于手、了然于心了,再画别的,自然“一通百通”,手到擒来。做任何事都应先做好内功,打好基础,步步为营,而不是不顾一切,急功近利。
为什么有些人忽略“打基础”,总想“一蹴而就”“一鸣惊人”?除了因为浮躁,缺乏耐心,缺乏“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禀性和毅力外,主要是他们急功近利,总想着“下笔即成名著”。有的人写近体诗,连平仄、粘对、韵字的基本要求都搞不懂,就“日产千诗”,哗众取宠。这样的诗,语言再“新颖”“优美”“扣人心弦”,也只是“打油诗”而已,登不得大雅之堂,有时还会贻笑大方,遭人诟病。
当然,只重基础,而不敢“出人意料”地创造、创新,也是没有出息的。连小菜都不会炒的人,你要他当大厨,搞“满汉全席”,显然是不可能的。工作、学习、生活,我们一方面要常练“本手”,打好基础,用量变求质变;另一方面则要“别出心裁”,多出“妙手”,多改良、改革、改变,推陈出新,勇于创造,少出或不出“俗手”,成功就会来临。
点评
作文先从文题所给材料引出“本手”“妙手”“俗手”的内涵和引申义,再亮明观点,强调打好基础的重要性和创造的必要性,审题准确,观点鲜明。文中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运用类比论证、比喻论证,说理充分,说服力强。尤其是分析了人们忽略“打基础”的原因,有的放矢,语言生动,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