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传承

聚焦热点

【热点1】

日前,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指出,社会力量可利用文物建筑开办民宿、客栈、茶社等旅游休闲服务场所,以推动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据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在我国76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文物建筑有40万余处,其中低级别文物建筑占95%以上。从世界的眼光来看,重视城市文化发展已逐步形成共识。

【热点2】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强调要推动历史文化传承和人文城市建设;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近年来,重庆、杭州、成都、西安等“网红”城市,就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凭借着美丽的生态文明与独特的文化魅力,成功“出圈”,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和追捧,并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城市,获得了口碑和经济利益的双丰收。

多维解读

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源泉。从古代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的影响深远,到良渚古城、三星堆遗址、敦煌莫高窟等文化遗产举世闻名,中华文明璀璨夺目、历久弥新,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2.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今天我们身处一个文明交流交融的时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把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豪情与信心。近年来,重大考古发现丰富了我们对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认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立的步履坚实。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现代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