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作者: 洪峻 窦银强考点概述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语言表达”部分要求“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E级。从命题形式来看,该考点既可单独设题,又经常和词语、病句、句式等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形式多样。
1.简明
“简明”是使对方能够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常落实在病句题中,也常和压缩语段、语法的综合修改、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连贯等一起考查。具体要求如下:(1)中心明确,主次分明。要做到语言简明,每一句话都要围绕既定中心展开,不要节外生枝,游离中心和话题的内容要删去,要突出重点。俗话说“简明扼要”,从表达上说,只有扼住“要”,才能做到“简明”。(2)巧于概括,妙用指代。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只有把必要的叙述和概括结合起来,才能简明。此外,要运用必要的复指成分,否则就会显得啰唆。(3)消除含糊的表达,避免歧义。在语言运用中,一些句子往往由于运用兼类词、多义词或因语序不当、标点不当而产生歧义,影响语意表达。为达到语意明确清晰的目的,考生要注意遣词用句,避免语意含糊。我们可以采取添加语境法、变换词语法、加注标点法、调整语序法等消除歧义。(4)切忌重复,删除旁枝。要注意辨析语段中的词语是否存在词义包容、交叉或重复的情况,若有,要考虑删除;同时还要尽量删除语段中可有可无的文字,以确保表达简明。
2.连贯
“连贯”是指表达中句间排列组合符合语法规则,以及语言联系与衔接通畅。高考常常要求考生补充语段中空出的语句,常与语句的扩展、句式的仿写及变换等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具体要求如下:(1)扣住中心。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因此,考生只要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点。分析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的性质和作用,是抓准句群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心,大多是由一个关键句表达的。这一关键句往往放在句群的开头,也有放在结尾的。(2)抓住思路。从总体上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接、层进)、相属(总分)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要理顺句序,就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从文体来看,记叙文常常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议论文常常把观点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形成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层进的结构;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则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等)。
3.得体
“得体”是指能根据语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即用语能根据表达的目的、对象、场合、方式的差异来调整,与语境保持和谐一致,分寸得当。具体要求如下:(1)看对象,尊卑谦敬不错位。审读语境中的句子,看其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重视了尊卑长幼,在社会活动与交往中是否做到“平等待人,说话得体”、谦敬词使用不错位。(2)看场合,不同情境选用最适合自己身份的语言。在这个场合应该使用什么语言,即根据交际的环境(时间、地点、话题;有关对象身份、职业、地位、教养、性格)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等来选用最适合自己身份的语言。(3)看感情,用委婉或直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感情。喜怒哀乐,人之常情,在不同的语言交流中,总会对人对事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若在语境中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感情倾向,就要转而运用暗示、暗讽等语言,如明褒暗贬、寓贬于褒等。(4)看语体,看口语、书面语使用是否得体。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庄重场合,用语要规范雅正,多用书面语。文艺语体有形象性,科学语体有准确性和严密性,政论语体有逻辑性和鼓动性,公文讲究格式化和简明性。(5)看转述,语随情转、精准定位。当面陈述和请人转述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要恰当运用:当面陈述,要根据双方的关系,把陈述的内容讲清即可;请人代转,涉及第三人,不仅叙述角度要变,时间、地点、称代等也要相应改变。
4.准确
“准确”指在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的基础上,把握句段的关键信息、内容要点、中心思想,按照题目的要求,使词语运用、句式选择、语气选择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目的。具体要求如下:(1)符合特定的情境。语言要做到准确就要注意语言在特定情境中的语意。(2)符合事理及对象。语言运用要符合特定的身份地位,正确使用谦敬词。(3)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书面语庄重典雅,口语通俗易懂,二者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要注意在不同的场合正确使用而已。(4)表达范围、程度及心理正确。这就要求我们在语言表达时根据表达的内容,正确选用词语以准确表达意思。(5)口语与书面语的转化。复述或转述要注意时间、地点、对象等,要根据具体情况改变。
5.鲜明
“鲜明”是指表达的观点要明确而不含糊;表达的色彩(感情色彩、事物的形象色彩)要分明。简而言之,鲜明就是要明确、合理地表情达意。具体要求如下:(1)锤炼句式。突出语言节奏的鲜明性。恰当选用句式,能使语言的表达气势更足,色彩更“鲜明”。(2)精炼名词、动词、形容词,突出观点态度的鲜明性。①比较相近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似性,突出观点态度的鲜明性。在语言表达中有时可以抓住某些名词、动词、形容词词义或用法的相似性进行对应比较,可以使自己的观点更鲜明地表达出来。或者将“甲”事物的某些特质、特性与“乙”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对应比较,可以更鲜明突出“甲”事物的某些特质、特性。②交错选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突出情感态度变化的鲜明性。强化最易表现思想倾向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的选用,要注意不使用“可能”“大概”“也许”“左右”等不确定的词来表明态度,多使用“坚决反对”“完全错误”“决不能这样”等表明自己所持的鲜明的态度。③落实词语情感变化的鲜明性。不同的态度与感情,可以通过词义的褒贬来表达。
6.生动
“生动”是指以正确运用修辞手法为主,兼正确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符合修饰表达的语言,尤其是在描绘景物、写人叙事等方面要求形象具体可感,栩栩如生;遣词造句要精心筛选,形象化地突出感人的艺术魅力。具体要求如下:(1)结合文本形象,突出新意,使人眼前一亮。语言的形象性主要表现在描绘景物、写人叙事时对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上,特别是比喻、拟人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要灵活、形象、生动,要有新意。(2)用词造句讲究对应协调,让语言富有音乐节奏美。语言表达是否生动优美,重点表现在声调的和谐和语言的节奏感上。在遣词造句时,考生首先要搭配好声调的平仄;其次要搭配好句式,使常用句式、特殊句式、文言句式、长句短句、排句偶句、陈述句与疑问句,参差错落,就可以使语言富于节奏美。
考题连线
(2022年全国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