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新鲜

作者: 雷其坤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作文发展等级部分“有创新”这一考点要求考生作文要“材料新鲜”,即所选的材料具有时代气息,包括生活中出现的新思想、新理念、新经验、新问题、新人物、新事情等,能反映社会的“热点”与“亮点”,有生活色彩,有个性特征,有独到的发现等。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材料新鲜”呢?

1.关注社会热点

高考作文中运用的社会热点材料可以是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人们普遍关心的大事,也可以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日常生活琐事,只要能反映时代精神、代表时代潮流即可。高考作文中融入这些社会热点,会增加新鲜气息。对于社会热点材料,考生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材料的基本事实,学会准确概括。考生写作前,必须掌握材料的基本事实,事实清楚了,才不会出现内容虚假的问题,也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2)吃透材料的基本内涵,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内涵;同样的材料,也可以揭示出不同的内涵,关键在于考生要根据文题与主旨灵活运用。(3)对某种现象可用直接呈现的方式,先摆出某个客观事实,然后针对这个事实所折射的普遍现象进行评析,从而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对某个话题进行观照反思,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2.体现生活变化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社会发展,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只有反映不断变化的生活的作文,才会有时代感,才会有新鲜感。考生只要能发现生活中的变化,并能以此为材料来构思写作,就一定会使作文更具时代特征,更具现实意义。这就需要考生调动自己的联想,辐射与主题思想相关的新人、新事,以新鲜感、丰富性取胜。

3.富有独特体验的材料

人云亦云是作文选材的常见问题。要避免这一问题,考生必须学会挖掘只属于“我”的独家经历与独特体验。别人可能用的素材不是一概不能用,而是要在写作时让这一素材处于独特的自我体验的观照之下,从而获得别人所没有发现的新角度、新价值。这类材料的独特性在于不囿于前人所云,而是站到放眼世界文明、推动时代发展的高度辟出新见,显出大气。换言之,“独家材料”不仅指材料本身,也指与材料紧密相连的“我”的观点和感悟。

4.翻新化用“旧材”

化用“旧材”,即以一个崭新的视角去使用人们都熟悉的材料,化腐朽为神奇,写出新意。如果考生能够以时代意识、创新理念来观照自己所选取的“旧材”甚至平常的生活,就能够表达出鲜活的时代气息。这与选择富有时代感的材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对于人们熟知的材料,用当代人的眼光加以观照,用现代意识进行改造,或者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在常人意想不到之处挖掘出新的内涵,是使“材料新鲜”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文题呈现

(2022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写作指导

2022年高考北京卷选题作文中的第一道命题作文体现出新特点:落实课标要求,呼应新教材,联系现实生活,引导考生思考在新的形势、新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坚持和改善我们的学习。这道作文题引导考生根据现实生活与自身经历立意,运用当下的新鲜语言、材料行文,避免假话、空话、套话。

命题“学习今说”,简洁明了,但每个字都可加以挖掘。“说”字犹如《师说》之“说”一样,鲜明地显示出议论文的特征;作文要“说”什么呢?“学习”两字就限定了作文论说的话题。还有“今”字,考生万万不可忽略。命题既不是“学习说”,也不是“学习古今说”,而是“学习今说”,也就是说作文要扣住“今”来论说学习,结合当下来思考学习,表达当代学子对学习的认识和感悟,要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考生要调动积累,将中华民族重视学习的优良传统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重新思考学习的意义。题目之后还有一段提示语,“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皆可“说”;还有“等”字,学习的其他方面也可“说”。这道作文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入手不难,但要出类拔萃,考生要有对传统文化的积累,更要有对当下社会的了解,还要有自身独特的体验和思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