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大食物观靠科技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大食物观,这个概念对很多人来说都比较陌生,也因此,其在二十大报告出现之后,引发了热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具体到食物消费上,中国居民也逐步从相对单一的以谷物为主,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反映为粮食直接消费量从增长至稳定再到下降,肉、鱼、蛋、奶、水果等食物消费量快速上升。老百姓从过去“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的趋势,就是大食物观的落脚点。

多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483.5公斤,口粮和谷物的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总体上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从食物安全的角度看,我国部分食物的自给率仍相对较低,这在蛋白类食物上尤为突出。在蛋白类食物不断扩张升级的背景下,目前,国内的产能已经难以有效保障居民的消费需求。大食物观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这要求必须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如今,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借助于设施农业、生物技术等手段,我们拓展了农业生产的空间。从“粮食观”到“大食物观”,我们得以从更广的维度把握粮食安全,保障老百姓的饭碗,由此,也更需要我们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守护好“中国饭碗”。

粮食观、大食物观、粮食安全、科技创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