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作者: 李雪松应考锦囊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探究”这一层级要求考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类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结合作品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相对于文本鉴赏评价来说,考生有一定的自由进行拓展,但是必须有一个“度”,即所谈要与文本不偏离。这种题目最大的特点是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理念“融入”其中。
1.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这类题不会让考生漫无边际地瞎猜,对考生不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一般会在题干中或通过注释等形式予以交代,这就要求考生不放过题目中给出的每一个信息;对考生应该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题目一般不会再去多费笔墨,这就要求考生复习备考时储备足够的知识。在审清题目的基础上,考生要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以及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此外,考生还要注意利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情况与相关背景资料,筛选辨析,联系旧知,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创作意图。
2.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答这类题考生不仅要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要调动与文本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因此,考生要头脑清醒,既要运用阅读所得,也要调用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答案”。解答这类题,考生须特别注意“深入慎出”,即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谨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考生既要入乎文内——准确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感情倾向,又要出乎文外——运用阅读所得和自己平时的知识储备,拓展延伸。
上一篇:
选材要新颖,表达要精彩
下一篇:
江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