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最欢乐的时光
作者: 顾喆鋆 邵梓玥 欧杭雨 姒晗琪 申昊丹 张昕宇 王佳遥 方怡茜 曾姝涵 胡轶博 徐樱倪 范家齐 朱若兮
爷爷带我炸肉丸
每次过年,爷爷都会亲自准备许多好吃的,有咸香可口的香肠,有萝卜丝馅儿的大包子,还有方方正正的糯米糕……最让我垂涎三尺的要数炸肉丸。
寒假才开始两天,妈妈就带我去乡下爷爷家拿年货。这不,爷爷正拿着两把菜刀剁肉泥呢,“咚咚咚”,他累得额头上沁出了细密的汗珠。“爷爷,用绞肉机不好吗?”我替爷爷出主意。爷爷笑着说:“亲手剁的才香!”
见我赖着不走,爷爷就把拌肉泥的工作交给了我。爷爷把各种配料倒进盆里,我连忙戴上手套,疯狂地搅拌起来,直到搅拌均匀。你还别说,累得我两手都不听使唤了。
爷爷开始展示他的绝活——挤肉丸。他先用左手捞起一大把肉泥,再用大拇指轻轻一抹,接着用力将肉泥挤出来,直到挤出一个比乒乓球小一点的肉丸,这时,爷爷右手迅速拿着勺子把它挖出来,然后麻利地把肉丸放入油锅里。圆圆的肉丸像一个个胖娃娃,在油锅里翻滚着、嬉戏着。“爷爷,你太厉害了,让我也来试试!”我忍不住给爷爷竖起了大拇指。
爷爷往旁边一站,乐呵呵地看我挤肉丸。我心里微微有些紧张,小心翼翼地捞起一把肉泥,用力一挤,狡猾的肉泥从每个指缝里冒了出来,肉丸没挤出来,肉泥却粘在了指头上。我眼巴巴地看着爷爷,向他求救。
爷爷对我说:“挤肉丸时,四个手指要并拢,再慢慢用力向上挤,心急是吃不了肉丸的。”我照着做起来,这不,还真挤出圆圆的肉丸来了。肉丸像一颗颗黄金葡萄,在油锅里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爷爷将一个个金黄酥脆的肉丸捞出,盛入盘中。我赶紧放下手里的肉泥,去品尝美味了。肉丸一入口,香气便弥漫开来,还脆脆的,简直太好吃了。
回去时,爷爷给了妈妈一大袋肉丸。妈妈正纳闷:肉丸怎么有大有小?爷爷笑呵呵地说:“这是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共同生产的产品。”
我忍不住从袋子里抓起一个“葡萄小丸子”,对妈妈说:“自己的劳动果实就是香。”
指导老师/葛金奇
@我想去南方:按照你写的方法,我也试着挤了个肉丸,简直惨不忍睹,果然看似简单实则难啊!
听奶奶说立春谚语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俗称“打春”。出身乡村的奶奶,对节气格外关注。小时候,过年的前几天,奶奶常说:“今年打春早,年货要买少。”意思是说,春天来得早,年货买多了,容易放坏。
立春了,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奶奶会说:“打春的雪,狗撵不上。”我们这些小孩子,盼着春天赶紧到来。过了大寒,就快过年了,打春一般在五九尾、六九头,因为“春打六九头”,听得我充满了憧憬,真希望马上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奶奶最爱劳动,一辈子忙个不停。她虽是一介农妇,不太懂气象学问,但对节气把握得门儿清,有自己的理解,二十四节气便是她的课程表,也是她的耕作图。她虽然不会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但对于哪个节气大致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农活,却十分清楚。立春了,奶奶会说:“立春伊始一年端,全年大事早盘算。”一字一句间,都能感知奶奶深谙“人勤春来早”的至理名言。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奶奶告诉我,吃豆芽菜是家乡迎接立春节气的习俗。立春当天,市场上豆芽摊点最为火爆。一声声吆喝,就仿佛春天在歌唱。颗粒饱满的小豆子经过水的滋养,生发出寸把长的白嫩脆秆,广受食客青睐。热油下豆芽,起锅前丢几段韭菜,一清(青)二白,赏心悦目,入口爽脆,令人心生欢喜。
一草一木都受气象的影响,我听着奶奶说立春谚语,感受立春吹响春天的前奏曲,它带着冬末的余寒和早春的初暖,在大地间描绘了一幅节令图,让春天的色彩慢慢绚烂。
@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特别喜欢梓玥的文字,简洁流畅,富有韵律,好有文化的感觉。
古村挥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迎新年,贴春联,这是我国欢庆新春佳节的传统习俗。春节前夕,我也为“换旧符”出了点力——我和十八名同伴参加了县教育局开展的“学童送福,挥毫古村”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的任务就是现场写春联赠给乡亲们。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湾井镇路亭村,一到会场,只见十来张桌子一字排开,上面放着红纸和墨汁,桌旁围着等候领春联的乡亲们。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活动开始了。老师发纸让我们写“福”字,我提起毛笔,饱蘸浓墨,在红纸上沉着书写,一个大大的“福”字一挥而就,我把它送给一位老奶奶,祝她身体健康,她连声道谢,而我紧张的心情也随之一扫而空。一位爷爷拿了一副小门对联纸给我写,这可难不倒我,我胸有成竹,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几笔就完成了:“春风惠我财源广,旭日临门福寿康。”老人笑呵呵,一个劲儿地夸我,我心里美滋滋的。
不多时,我们身边就围满了人,黑压压的,男女老少都有,感觉比过年还热闹呢。他们拿着红纸等着我们写,我们写一个字,他们就往前扯一下纸,配合得很默契。待我们写完一条对联,他们就捧着到空地上晾晒。不一会儿,地上就红彤彤一片,洋溢着浓郁的年味,很是好看。
一位伯伯让我写3.3米长的大门对联,我怕出差错,照着手机上的字,握着大毛笔一丝不苟地写。突然,一个声音问:“你今年几岁了?”“十岁。”我回答,一分心,手一抖,不小心在“幸”字上点了一下,黑黑的一团,这可怎么办?我灵机一动,把“幸”的竖画加长跟点连了起来,否则就废了一张纸。
“这小同学写得不错。”
“这字写得流畅饱满。”……交口称赞响在耳边,我扭头看着同伴们,大家都写得很起劲。一个下午,大家写了一百多副春联,尽管脸上、手上沾了墨汁,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
活动结束,老师发给我们这些“小书法家”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的“爱心证书”。大家都异常兴奋,盼望着下个春节快点儿到来,好再去送春联。
指导老师/李佑生
@流星雨划过:贴春联是我们中国独有的民俗,用漂亮的书法抒发美好的新年愿望,黑字红纸的春联贴在门上,平添很多喜气!
团 圆
农历十二月底,绍兴的每户人家都会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进行每家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祭典。“祝福”其实就是请大菩萨,这是我们绍兴人的叫法。
我们家选了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这一天。前一天,爸爸一早去市场买了猪肉、墨鱼干,还有白鲞。之前去附近农家预订的土鸡和大白鹅,一大早就送了过来。外公外婆都来帮忙,杀鸡宰鹅,大家忙忙碌碌一整天,才把这些东西处理好。晚上,我们把这些东西摆好,等凌晨起来祝福。桌子上放满了祭品,每样东西都代表着美好的祝愿:鸡、鹅、猪、墨鱼干、白鲞是五牲,祝愿年年有余、财源滚滚;年糕祝愿年年高;苹果祝愿平平安安;橘子祝愿吉祥;火龙果祝愿红红火火……
晚上,奶奶也过来了,要和我们一起祝福。凌晨两点左右,爸爸妈妈和奶奶就起来了,我也被吵醒了,大家一起把鸡、鹅、猪肉又热了一下。妈妈还叫我用红纸剪了一些小元宝,放在祭品上面。我们点上香烛,放上三茶六酒,大家一个个轮流祭拜。祝福后便是祭祖。祭祖后,便用煮福礼的汤汁煮年糕,妈妈说这叫“散福”,表示将神所赐之“福”送给了一家人。
终于到了大年三十,这是我最期盼的一天。今年,大家要来我们家吃年夜饭。一大早,爸爸就去市场买了很多好吃的:鱼是必不可少的,年年有余嘛,还有牛肉、羊肉、虾等,另外还有我期待已久的帝王蟹。在我们家,爸爸是大厨,我和妈妈帮忙打下手,又是忙忙碌碌的一天。傍晚,全家人齐聚一堂,围坐在大圆桌边,吃着美味的饭菜,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团圆,是中国人最朴素的愿望,无论走得多远,在新春佳节,都想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一顿饭。年夜饭就是团圆饭,这是春节最具仪式感的环节,更凝结着中国人的乡愁、亲情和传统。我们祭奠先祖,不忘故人,我们不远千里齐聚一堂,祝愿一年更比一年好。祝愿天下中国人,团团圆圆!
指导老师/陈升阳
@纱窗的影子:啊,好多好吃的,仪式感十足,寓意也十分美好。
我学会了剪窗花
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妈妈来到我身旁,悄悄地对我说:“你奶奶在剪窗花呢!你要不要去看看?”“剪窗花?太好了,我马上去!”我急忙穿好外套,和妈妈一起来到奶奶家。
一进门我就喊:“奶奶,我来帮您剪窗花了!”奶奶高兴地说:“好!”“可是,这是我第一次剪窗花,我不会,您可以教我吗?”奶奶眉开眼笑地说:“我孙女想学,奶奶当然乐意教啦!”
说着,奶奶递给我一个比较小的剪刀和几张鲜红的纸。奶奶让我拿起一张红纸,照她说的对折六次,再拿出剪刀剪出我想要的形状,最后将纸展开就好了。我剪之前看了一下奶奶剪的窗花,一个鲜红的“福”字被两头金黄的小老虎举着。我按照奶奶说的办法试了一次,展开一看,只见一个歪歪扭扭的“福”字被两头不像老虎也不像猫的“怪物”撕扯着。我把剪刀扔在一边:“唉!我可剪不好。奶奶,还是您自己剪吧!”妈妈看我有些不耐烦,想要放弃,对我说:“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刚试了一次你就不耐烦了?你知道爱迪生、居里夫人、牛顿这些科学家做实验,都是做了无数次才成功的。无论做什么,都不可能一次就做好,你要向他们学习啊!”听了妈妈的话,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我振作起来,又重新拿起剪刀。我拿出一张红色的纸,对折好,照着奶奶的样子用剪刀尖轻轻画出图案,然后右手举着剪刀一张一合。我先剪出两只耳朵,然后剪刀转了一个弯,一个圆圆的脸就剪好了,接着再剪出眼睛、嘴和鼻子,最后展开,抚平,哇!我这次剪出的窗花和奶奶剪的相比,毫不逊色。奶奶也夸我剪得好,我的心里像开出了一朵花。我对妈妈说:“这个窗花要贴在我的房间,它对我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次剪窗花,我体会到了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更不能半途放弃。
指导老师/缪金培
@铁树开花:窗花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将美好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贴了窗花,节日氛围变得更浓了!
老家的“顺年猪”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许多地方过年的习俗无非是剪窗花、贴春联,而我老家则多了一项“顺年猪”。
老家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留一头土猪过年。年前杀猪不能叫“杀”,而称为“顺”。顺年猪要提前约好屠夫,讲究的人家还要找懂行的人挑个好日子,图个吉利。在顺年猪的前几天,主人便会挨家挨户打招呼,请大家到他家做客,吃顺猪饭。
顺年猪一般在下午,吃过午饭,大伙儿便三三两两来到主人家。年轻力壮的男子一马当先,帮着把猪从猪圈中拉出来,两人扯着猪耳朵,一人拎着猪尾巴,还会有人抬着猪肚子,把猪连推带拉弄到案板上后,主人便放起鞭炮,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屠夫举起早已磨得锃亮的刀……这时,爱热闹的孩子们一窝蜂拥上前去,高喊:“顺年猪喽!顺年猪喽!”自家大人赶紧上前拉回孩子,来不及拉走的就把孩子搂在怀中,用手遮住孩子的眼睛,责怪道:“别看,看了会变笨!”
猪被清理干净后,有人就去问主人家:“顺了多少斤肉啊?”主人乐呵呵地回:“二百多斤呢!”那人便贺道:“恭喜恭喜,又是一个大肥年!”
顺完猪,大人们要么在厨房帮忙,要么在院子里拉家常,孩子们则聚在一起玩耍,不亦乐乎。
随着一声“开饭喽”,便到了重头戏。主菜有三个:红烧肉,都是一大盆一大盆的;猪血,两大碗,随便吃;还有一种用米粉做成的丸子,浇上红烧肉汤,那叫一个香!大家欢聚一堂,大块吃肉,大杯喝酒,赞不绝口,比除夕夜还要热闹。大家吃着,闹着,笑着,期盼着新年的到来,直到夜幕降临,天地之间一片黑,只等那门前灯火映照夜空时,大伙儿才各回各家。
在我的老家,顺年猪这个春节习俗不知道绵延了多少年。听爸爸说,他爷爷的爷爷就是屠夫,当年顺过不少年猪。你看,这是多遥远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