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
作者: 施海兰动静结合手法指在一种意境里同时描写动态与静态。作者采用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动作的和谐统一。尤其是在写景状物类文章中,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就会塑造出生动可感的意象。
1.自然景物的动静结合
观察景物时,既要观察到景物的静态,也要观察到景物的动态,在描写时做到动静结合,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三峡》这篇文言文中描写春冬景色的语句:“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激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这里,白色的激流回旋着清波是动景,碧绿的深水映出的倒影是静景,动静结合、观察细腻、描写生动,写出了三峡春冬之时的美。
2.自然景物与人物、动物的动静结合
当一篇文章将人、景、物三者的动静有机结合时,会给人带来一种亲切、和谐的美感。
如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中的写景名句:“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将要落下,沉在水底的鱼儿竞相跳跃,给读者带来和谐之美。另外还有王维《鸟鸣涧》中的动静结合名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景,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态的,夜色是静态的。作者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能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3.“动”与“静”的互相转化
(1)化动为静,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通过这种手法,作者能够更加细腻地描绘出自然界的变化和生命的活力,同时也能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动态的瀑布“挂”在那里,像一幅定格的画,为旅途增添了无限趣味。
(2)化静为动,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句便化静为动,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表现出雄浑开阔的意境。
(3)动静结合,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古诗中运用这一手法的有很多,如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些诗句都通过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和谐美丽。
4.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请欣赏下面一段文字:“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举目望着夜空,月亮闪动着深情的目光。许多星星像一颗颗珍珠在夜空中闪耀着。天空格外地清亮,深黑的底色也仿佛变得蔚蓝起来。星月朗照下的世界,呈现出一片温柔动人的景象。一条清洌的河从远处朦胧的夜色里飘然而至眼前,两岸及不远处的桥上,一片片阑珊的灯火伴着星月的光亮,将河水照耀得清晰碧透。远处使人尚可辨认出那是一片茂密的树林。或许,它们正在静谧中演绎着浪漫,而远处的山伫立在月下,连绵起伏的线条,与近处河岸柔滑的曲线交错缠绵,完美地点缀着这如诗如画的夜景,这是真正宁静而美丽的夜晚。”在这段景物描写中,“静谧中演绎着浪漫”“柔滑的曲线交错缠绵,完美地点缀着这如诗如画的夜景”可谓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些景物叠加在一起,是动静相对的,也是动静辩证的,它们勾勒的是和谐也是安宁,是自然之美也是人文之美。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多读书籍,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去潜心感受和发现,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展现美丽的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