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

作者: 马娜娜

“以小见大”,即通过观察一些小事或现象,来推断或理解更大的事物或整体。以小见大是初中语文学习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学生在阅读时不仅要学会鉴赏,更要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一、立足课本,举一反三

1.选材细微

文章的选材大多来自生活中的一些小事,通过对身边事的描写,展示出人间真情或体现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便选取了初春时节一家人饭后散步的片段,“我”的母亲和“我”的儿子因为走大路还是走小路发生分歧,母亲疼爱小孙子,于是决定走小路,“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从一次普通的散步中,窥见了中国千千万万个孝老爱幼、和谐融洽的家庭。由己及人,由人观己,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从单篇文章到单元主题,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生活的点点滴滴里蕴藏着真挚的情感。

2.描写细微

以小见大的文章一般会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展示动人的场景。如《背影》一文中父亲买橘子时的描写,“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体型肥胖的父亲上下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更体现了父爱的深沉与无私。文章没有过度的修饰和美化,却感人至深。传神的细节描写不仅带给学生真实的画面感,更是于细微处见真情。

3.情感细微

初中阶段的以小见大类文章主要引导学生抒真情、会思辨、话成长。如吴伯箫的《灯笼》一文,便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文化上,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对雅致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厚的历史况味;情感上,挑着灯笼,接回祖父,跟着龙灯跑了半夜……小小的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寄寓着作者赤诚的情感。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叙写,巧妙地将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圆融一体,由个人情感升华到家国情怀。

二、留心生活,勤于练习

“以小见大”常以小切口为起点,通过局部展现整体,以细节映射宏大。如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通过讲述一辆旧纺车的故事,传递了历史的变迁和劳动人民的不屈精神。这样的手法不仅让文章更具亲和力和生动性,还使深刻的主题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要想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一手法,关键在于选材要细腻且有代表性,同时观察力与想象力缺一不可。作者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平凡事物蕴藏的深意,将微不足道的细节升华为具有普遍性的情感或思想。

对于想掌握这一写作手法的人来说,方法论可以总结为“留心生活,勤于练习”。通过不断地尝试写作,不断完善表达方式,最终便能掌握并熟练运用“以小见大”这一技巧,将微小的叙事拓展为富有感染力的宏大表达。

上一篇:
下一篇: 记一辆纺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