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创新

作者: 董丽芳

说明文的创新0

在初中语文的知识版图中,说明文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科学知识与日常认知,肩负着清晰、准确传递信息的使命。深入研读初中语文教材里的说明文,可以发掘其中的创新脉络,领略别样的精彩。

一、立意视角的创新:以小见大与人文升华

如《蝉》,法布尔摒弃常规昆虫学说明文单纯聚焦物种形态、习性分类的视角,从蝉漫长而隐秘的地下生活切入。“四年在地下干苦工,一个月在阳光下欢乐,这就是蝉的寿命。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作者以小见大,将蝉从自然界的普通一员升华为坚韧生命的象征,赋予昆虫学知识浓厚的人文关怀。透过文字,生命的磨砺与绽放尽显,于细微处收获宏大的哲理感悟,打破了说明文只重“物”而轻“意”的局限。

二、说明顺序的灵动编排:突破常规,契合感知

通常情况下,说明文遵循时间、空间、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但容易陷入模式化。《恐龙无处不有》则另辟蹊径,开篇即抛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观点,制造悬念,随后引入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的奇特现象,看似违背由浅入深的逻辑,实则巧设伏笔。继而从板块构造理论剖析化石成因,按“现象—疑问—解谜”线索推进,将空间分布(南极等地恐龙化石发现地)与逻辑推理(板块漂移导致恐龙生存区域变迁)有机融合,打破了常规先详述事物再阐释原理的顺序,步步引导读者探索科学奥秘,恰似悬疑故事,于跌宕起伏间明晰复杂的科学逻辑,让科普说明文变身知识“探秘图”。

三、说明方法的多元融合:超越传统,鲜活呈现

传统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初中课文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合。《中国石拱桥》是这样介绍赵州桥的,“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通过列数字,精准呈现其历史悠久的特征;“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打比方具象勾勒桥拱形状,二者结合,赵州桥古朴、精巧形象立现。更妙的是,“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引资料借古人赞誉增添权威性与文化底蕴,多元方法协同,让石拱桥跨越时空,矗立在学生视野,摆脱单一方法的单调感,展现出古代建筑不朽的魅力。

四、语言风格的革新:文学笔触润色科学表述

说明文语言力求准确、平实,但优秀篇目同样不乏文学色彩。《大自然的语言》里,“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一句,“苏醒”“萌发”“次第”等词将大地春景写活,诗意的语言开启了物候学知识的大门,把抽象节气与自然万象关联,以优美意境包裹科学内核,学生于诗意流淌间轻松入门,化解对学科的畏难情绪。

初中语文说明文在立意、顺序、方法、语言多层面应创新求变,与文学、历史、科学多领域交融,成为知识传递、思维启迪、审美涵养的“多面手”。阅读说明文当深挖创新点,品鉴创新点,让说明文学习从被动接纳变为主动探索,为语文素养大厦筑牢根基。

上一篇:
下一篇: 陶世龙和陶渊明是什么关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