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山访瓷

作者: 张毅

雨给醴陵蒙上了一层天青色的淡雅轻纱。我与三五好友前往沩山古窑,探访醴陵陶瓷的悠悠古韵。

进入沩山小镇,一路依山傍水。在朦胧的山水间,我们几人仿佛穿行在一幅沉淀千年的古画中:那隐约的几笔浅灰,是画家给我们涂抹的天空颜色;厚重的笔调,是远处如青如黛的静谧深山;那白皙纸面上皱着的几条浅纹,是清风在望仙桥水库荡起的涟漪。

山路依着水库,我们绕行半周,来到一处写着“沩山洞天”的路牌,路牌的一侧是通往群山深处的小道。小道一车见宽,路旁的仿木制栏杆和小路的接轨处,有心人特意镶嵌了一些陶瓷碎片。这些碎片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远远望去,仿佛一条瓷路正引着我们,直往大山深处、时空深处。

几经曲回,转过一个山坳,便豁然开朗。我们倚着路旁的灰白古塔,向沩山古窑址眺望。古窑址的院落不大不小,有采砂的泥坑,有和泥的案房,有制坯的作坊,有晾晒的坪场,还有一个依地势建成的长长的土窑。当我们走近古窑址,推开那扇等待千年的黑色木门,便走进了那段厚重的历史。

湖南醴陵素有“瓷城”之称。善于开拓创新的醴陵人民燃起的窑火,一烧就延绵了数千年。陶瓷这个东方艺术的瑰宝,就着千年窑火在这里烧制出了不同的时代色彩:五代、宋元、明清;青瓷、白瓷、青花……

窑火烧啊烧,火光跃动之间,醴陵的历史翻到了新的一页。清末,湖南凤凰人熊希龄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在醴陵创办了湖南官立瓷业学堂与湖南瓷业公司,购置设备,引进工艺,聘请大师,烧制出闻名世界的釉下五彩瓷,写下了醴陵陶瓷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历史中走出来,看着眼前这青山绿水、黄墙青瓦、潺潺流水、乡野人家,我们猛然发现,这不就是一件生动而鲜明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吗?

从古窑址出来,我们原路返回,遇见一位八旬老人站在古窑门前,正用那略显瘦削的手,在刻着“醴陵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个字的黑色石碑上轻轻擦拭着。老人那张满是褶皱的脸上泛着红光:“掬土成坯,火中取宝。这种泥与火的精神,传承了几千年。如今,就看年轻人的了。”

窑火的光彩依然夺目。老人的眼神,此刻竟是如此明亮,仿佛两团未熄的窑火,明晃晃,亮堂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美文赏析

这篇游记以细腻的笔触,绘就沩山访瓷之旅。作者先着墨沿途如诗如画的山水,营造出古朴的氛围。在古窑址,借追溯历史与想象,展现醴陵瓷业的辉煌。结尾借老人之语,点明窑器制造与传承的主题,表达了其对陶瓷文化生生不息的期待,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上一篇: 泼墨绵山
下一篇: _______是我的启明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