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0

文化茶座

面食,起源于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历史,是北方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主食。面食文化是指围绕面食的起源、发展、制作、消费所产生的物质、精神、技能、习俗、心理和行为等现象的总和。面食文化不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是一种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情感记忆的文化现象。

面条是我国最常见的传统面食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驰名世界。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面条可追溯到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在东汉《四民月令》一书中载有“立秋勿食煮饼及水溲饼”之语,据考证,“水溲饼”“煮饼”是中国面条的先河,魏晋时称“汤饼”,南北朝时称“水引饼”或“水引面”。

各地面食

老北京炸酱面

老北京炸酱面是北京市的一道传统美食,属于北京菜,该菜品由菜码、炸酱拌面条而成,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

片段欣赏

我是从小吃炸酱面长大的。面一定是自抻的,从来不用切面。后来离多外出,没有厨子抻面,退而求其次,家人自抻小条面,供三四人食用没有问题。用切面吃炸酱面,没听说过。四色面码,一样也少不得,掐菜、黄瓜丝、萝卜缨、芹菜末,二荤铺里所谓“小碗干炸儿”,并不佳,酱太多肉太少。我们家里曾得高人指点,酱炸到八成之后加茄子丁,或是最后加切成块的摊鸡蛋,其妙处在于尽量在面上浇酱而不虞太咸。这是馋人想出来的法子。

北平人没有不爱吃炸酱面的。有一时期我家隔壁是左二区,午间隔墙我们可以听到“呼噜——噜”的声音,那是一群警察先生在吃炸酱面,“咔嚓”一声,那是啃大蒜!我有一个妹妹小时患伤寒,中医认为已无可救药,吩咐随她爱吃什么都可以,不必再有禁忌,我母亲问她想吃什么,她气若游丝地说想吃炸酱面,于是立即做了一小碗给她,吃过之后立刻睁开眼睛坐了起来,过一两天病霍然而愈。炸酱面有超死回生之效!

(节选自梁实秋《雅舍谈吃》)

上海阳春面

阳春面是江南地区著名的传统面食小吃,又称光面、清汤面或清汤光面,汤清味鲜,清淡爽口。是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等地的一大特色。

片段欣赏

早年的五角场杂货店旁,还有一家小面馆,卖面、馄饨、包子。我进去过两次。

第一次是因为我一大早空腹赶往医院去验血。十点多钟徒步回来,已是饥肠辘辘。服务员是一位我应该叫大嫂的女子,我言明原因,她说也只能为我做一碗“阳春面”。她说有两种价格的——一种8分一碗,只放雪菜;另一种1角2分一碗,加肉末儿。我毫不犹豫地说就来8分一碗的吧。

我并没坐下,站在灶间的窗口旁看她。她片刻为我煮熟一碗面,再在另一锅清水里焯一遍。捞在碗里的面条看去格外白皙。另一锅的清水,也是专为我那一碗面烧开的。之后,才往碗里兑了汤加了雪菜。那汤,也很清。

在她为我煮面时,我问了她几句:她告诉我她每月工资24元,她每天自己带糙米饭和下饭菜。她如果吃店里的面条,也是要付钱的。

转眼间我已将面条吃得精光,汤也喝得精光。我腹空依旧,脱口而出:“再来一碗。”我立刻又说:“不了,太给你添麻烦了。”“不麻烦,一会儿就好。”窗口里传出她温软的话语……

毕业前,我最后一次去五角场,又吃了一碗“阳春面”。已不复由于饿,而是特意与上海作别。

她说,她涨了4元工资,每月挣28元了。她脸上那知足的笑,给我留下极深极深的记忆……

(节选自梁晓声《阳春面》)

山西刀削面

山西刀削面是山西省的一种特色传统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据传山西刀削面是唐朝驸马柴绍发明,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

片段欣赏

到了山西,不吃碗正宗的刀削面,那绝对算空走晋城一场。山西刀削面一讲刀工,二讲浇头,小小一碗面,里面有很多门道。削面功夫全凭手的劲头掌控,削出的面似飞舞的柳叶在空中漫步,又似银鱼般在水中畅游,中厚边薄,均匀有致,长短六寸,方为上品。“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这首古诗就是对山西削面功夫的完美再现。至于浇头,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面汤和卤子,这里面也有很多讲究。如果说刀功是山西刀削面的体魄,那浇头也可称为面的灵魂。大骨熬成奶白色的汤汁,泼在刚出锅的面上,碗中覆盖着几片薄如蝉翼的酱牛肉,再佐以黄瓜丝、绿豆芽、青蒜等时令蔬菜,滴上点宁化府地道手工老醋,一碗地道的山西刀削面即算完美呈现。面汤清亮,面型整齐,配菜青翠,入口筋道爽滑,面香浓郁挂齿,实乃面中极品。诚然,您还可以依据自己的口味,酌量添加肉酱、鸡蛋酱、蘑菇酱等卤子调味,保您一碗下肚,即可饱腹,又可暖身。热乎乎的一碗刀削面,里面蕴含着厚重的山西地域文化,2000多年的削面发展史,在吞咽之间瞬时升华,仿若唇齿之间,都沾染着三晋大地的文化气息。

(节选自曲树丰《有面的山西》)

岐山臊子面

臊子面是中国北方的特色传统面食之一、是著名小吃,以宝鸡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岐山臊子面有着“神来之食”和“天下第一面”的美誉,其制作技艺更是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片段欣赏

岐山,地名也,周王室的发祥地,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关中人多食臊子面,唯岐山面的臊子独具一格:拣肥瘦各半的猪肉,切成指蛋大的小块块,只可燣,不能炒,更不能煮。所谓燣,即用文火,不放水,心别躁,勤翻搅,慢慢使肉“出油”后,再放桂皮、八角、大小茴香、生姜等调料,去腥生香。调料要用颗粒的,最好装纱布包入锅。

岐山臊子面在历史上公认的“代表之作”是“照壁背后的臊子面”。昔日岐山城里,有一琉璃砖瓦照壁,壁后有间黑色门店即是。该店除了臊子面颇负盛名,其锅灶也名冠西府。灶台上置九口锅(乡下都是置两口),烧火门却只有一个,如碗口大。店家小二若塞进一把柴火,火吼如飓风,九锅有水皆滚。此为岐山城里一大景观。传说此炉灶出自神人鲁班。从前,乡下人进城如能去照壁背后吃一碗臊子面,即可成为向人炫耀的“资本”,当然也会把那九口锅吹嘘一番。

岐山广大群众既是臊子面的食用者,又是其文化最广泛的创作者。比如,逢过年过节,满月生日,婚丧嫁娶,迎客送亲,必吃岐山臊子面,并有象征讨吉利的讲究。

(节选自徐岳《岐山臊子面》)

上一篇: 一棵小桃树
下一篇: 材料丰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