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写景中体味人生
作者: 贾建敏
读写快车
左读范文
窗 外
梁实秋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只是中间加些棂子,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那幅图画是妍是媸,是雅是俗,是闹是静,那就只好随缘。我今寄居海外,栖身于“白屋”楼上一角,临窗设几,只有在抬头见窗的时候看到一幅幅的西洋景。
“白屋”是地地道道的一座刷了白色油漆的房屋,既没有白茅覆盖,也没有外露木材,其实只是一座方方正正的见棱见角的美国初期形式的建筑物。这里地势荒僻,眼前没有遮挡,尤其是东边隔街是一个小学操场,绿草如茵,偶然有些孩子在那里蹦蹦跳跳;北边是一大块空地,长满了荒草,前些天还绽出一片星星点点的黄花,这些天都枯黄了,枯草里有几株参天的大树,都直挺挺地矗立着;南边隔街有两家邻居;西边也有一家。
路上的汽车往来如梭,而行人绝少。清晨有两个头发斑白的老者绕着操场跑步,跑得气咻咻的,其中有一个还有一条大黑狗作伴。黑狗除了运动健身之外,当然不会轻易放过一根电线杆子而不留下一点记号,更不会不选一块芳草鲜美的地方施上一点肥料。天气晴和的时候常有十八九岁的大姑娘穿着斜纹布蓝工裤,光着脚在路边走,白皙的两只脚光光溜溜的,脚底板踩得脏兮兮,路上万一有个图钉或玻璃碴之类的东西,不知如何是好?
星期四早晨清除垃圾,也算是一景。各家的垃圾贮藏在几个铅铁桶里,上面有盖,到了这一天则自动送到门前待取。垃圾车来,并没有八音琴乐,也没有叱咤吆喝之声,只闻唏哩哗啦的铁桶响。车上一共两个人,一个人搬铁桶往车里掼,另一个司机也不闲着,车一停他也下来帮着搬,而且两个人都用跑步,一点也不从容。垃圾掼进车里,机关开动,立即压绞成为碎碴。
公共汽车的一个招呼站就在我的窗外。所有开门、关门、收钱,掣给转站票,全由司机一人兼理。幸亏坐车的人不多,司机还有闲情逸致和乘客说声早安。二十分钟左右过一班车,当然是亏本生意,但是贴本也要维持。每一班车都是疏疏落落的三五个客人,凄凄清清惨惨,许多乘客是老年人,目视昏花,手脚失灵,耳听聋聩,反应迟缓,公共汽车是他们唯一交通工具。也有按时上班的年轻人搭乘,大概是怕城里没处停放汽车。
窗外所见的约略如是。王粲登楼,一则曰:“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再则曰:“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欣之叹音。锺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临楮凄怆,吾怀吾土。
(选自《梁实秋文集》,有删改)
亮点借鉴
在对景物进行描写的时候,我们需要调动和运用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方法。
第一,做到四种结合。正侧结合,正面描写直接展现景物特点,侧面描写通过周围人物或环境予以衬托。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将眼前的景与过去的景,或想象的景相结合。点面结合,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景物的形象状态。梁实秋通过动态和静态的景物描写,将“窗”比作画框,并用“窗”这一视角统摄了后文窗外之景的描写,让每一个场景都极具现场感。
第二,尝试变换视角。协调观察视角的变换,从俯视、仰视、远眺、近看和平视等角度切入行文。变换感官描写,发挥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的作用,使描写对象生动可感。变换描绘角度,不仅要绘色,必要时候还要描绘出景物的气势。
第三,灵活运用技法。文章大量运用白描的手法,用最简洁直白的文字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梁实秋先生较多地运用了文言词汇,句子简短,只用只言片语就将一个小的场景勾勒出来。在日常写作时,我们也可以进行工笔细描,生动、鲜明地反映出物的外在特征,增强作文的感染力。
第四,注意情景关系。本文的每一处景物描写,都在为情感的抒发蓄势蓄能。远在异国的梁秋实通过写和国内不同的场面,自然流露出浓厚的乡土之思。虽然在文本最后才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情感早已溢满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