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辩证手法之 正侧结合法

作者: 石辉丽

名家传技

名家引路

1.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2.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节选自鲁迅《藤野先生》)

阅读心得

正面描写主要通过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直接刻画人物,侧面描写则通过对其他人物或事物的描绘来烘托主要人物。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第一次描写藤野先生时,从正面详细描绘了他的外貌特征,生动地展现出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而后通过侧面描写补充了藤野先生的穿着,不仅突出了藤野先生生活俭朴的特点,还通过周围人的反应和评价,进一步衬托出他的形象。通过正侧结合的描写,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不修边幅的藤野先生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

1.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

2.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节选自鲁迅《社戏》)

阅读心得

在《社戏》中,正面描写主要体现在对场景的直接叙述上。例如,文中描述船行速度之快时,“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直接展现了船行的迅猛。同时,从侧面描写他人观看社戏的反应也对推动故事情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哈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通过观众的反应,间接说明社戏可能并不十分精彩。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阅读心得

《三峡》一文中,作者通过正侧结合的手法,既正面描绘了三峡山势的连绵与高峻、夏水的浩大与湍急、春冬之水的清幽之美,又通过侧面描写,如船行速度之快、水中景物倒影之清晰等,间接衬托了这些自然景观的特点。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描绘方式使得三峡的自然景观在读者心中栩栩如生,令人神往。同时,正侧结合的手法也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使得整篇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写作借鉴

正侧结合法,是记叙文写作中最常见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为了表现人物的形象或特征,可以直接刻画他们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这些属于正面描写;也可以用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物衬物的方式进行侧面描写。如果能够运用正侧结合的手法完成一篇写作,就能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给读者留出更多想象空间,使作文更加的生动、立体和富有层次感。在运用正侧结合的写作手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安排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比例。正面描写是直接刻画描写对象,而侧面描写则是通过描写周围的事物或人来烘托对象。要根据内容的需要进行合理安排,增强表现效果,避免滥用。

2.简洁精当地使用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最终目的是烘托主要人物,因此在描写时,应简洁、精当,避免淹没重点描写对象,不可“喧宾夺主”。

3.选择合适的事物进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应选择确实能起到烘托作用或产生对比效果的事物,避免使用一般化、无鲜明特点的事物。

4.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选择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例如,在《口技》一文中,为了突出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从侧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和动作,通过听众的反应来烘托口技人的技艺之精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