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

书院0

千年书院,书香绵延。书院不仅是古代文人求知的圣地,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从古代的书院到今天的图书馆、阅读空间,阅读的形式在改变,但求知的初心始终不变。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些承载智慧与思想的书院,感受它们跨越时空的文化魅力。

各地书院

1.岳麓书院

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北宋。南宋后,书院被多次重修与扩建,张栻、陈傅良等曾撰《岳麓书院记》。岳麓书院在传播儒家思想、砥砺社会风气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现为湖南大学的一部分。

2.白鹿洞书院

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下,始建于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之一。唐代李渤及其兄李涉曾在此隐居苦读,并养一白鹿跟随,白鹿十分驯服,还能帮主人传递信件和物品。李渤被称为白鹿先生,其居住地也被称为白鹿洞,书院因此而得名。

3.嵩阳书院

位于河南登封嵩山脚下,始建于北魏,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程颢、程颐曾先后讲学于此,南宋时期渐渐无闻。它以儒家经典教育为主,历史上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讲学。

4.应天府书院

位于河南商丘,始建于北宋,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应天府曹诚在此建学舍一百五十间,聚书一千五百余卷,并将此学舍捐赠给政府,朝廷赐额“应天府书院”。

5.东林书院

位于江苏无锡,始建于北宋,明代时因东林党而闻名。它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最初由理学家杨时创建。书院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精神著称,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文化中心之一。

片段欣赏

巍巍庐山,书香缭绕——白鹿洞书院

来庐山,除了看别致的庐山水、优美的庐山景以外,还有一个地方非去不可。那里不仅有茵茵的青草,参天的古树,最重要的是曾经琅琅的读书声,以及千年书香的韵味,那里就是——白鹿洞书院。

书院里的建筑气势恢宏,大殿重檐,灰瓦白墙,黑柱红拱,飞檐凌空,巍峨壮观,但因千百年来沉淀浓郁的文化气息,大殿显得庄重而典雅。穿过古旧的院门,礼圣殿便呈现在眼前,它是书院现存最大、规格最高的古建筑。殿额上有康熙皇帝亲手书写的“万世师表”匾额,殿正中有孔子行教图石刻像,像下的石台上正摆着石香炉和石花瓶,其间香烟萦绕,更添了几分庄重、几分虔诚。

转过礼圣殿,进入明伦堂。明伦堂是白鹿洞书院的讲堂,是一个砖木结构的,拥有白墙灰瓦的殿堂,有着丰富的学堂气息。堂内陈列着仿古的桌椅、讲台、戒尺,四周挂满了或端庄或苍劲或龙飞凤舞的对联,让人不禁想起曾经先生“上课”,台下学生萧然,然后琅琅读书的情景。白鹿洞的历史中,到底会沉淀多少闪光的思想,多少大浪淘沙后的文化,才孕育了今天文明的辉煌啊!

〔节选自《图说天下·国家地理系列》编委会《走遍中国(珍藏版)》,标题为编者加〕

且行且思——岳麓书院

长沙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也是一座文化发达的城市。一条湘江穿城而过,过湘江大桥,桥西就是大学区,依次排列着湖南师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著名的高等学府。这些学府,西偎麓山,东依湘江,风景秀丽,幽静清爽,到处都是青春的身影,到处都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岳麓书院就位于现在的湖南大学校园内,它是湖大的一个研究院。

从湖南师大西行不远,我们先到自卑亭。这是一座普通的歇足之亭,白墙青瓦。让我感到疑惑的是,一个亭子,为何要用“自卑”命名,看亭内墙壁上镶嵌的《自卑亭记》碑刻方明白,自卑,源自《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意为人的道德修养,好比长途跋涉,须从近处开始;好比攀登高峰,须从低处进行。想想,我们的人生旅途中的其他种种,又何尝不是这样,本想进入书院后,一定会有特别的启迪,可尚未进院,就获得了一份人生的感悟。我告诉女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生辉煌,点滴积累。而人生的收获往住就在毫不经意的一眼中,在随意停留的一瞬间。”

……

在讲堂中驻足,抚摸着讲台上那两张红木雕花的座椅,我的眼前浮现起当年朱熹、张栻两位大师在此论讲的情景,盛况空前,学子云聚,他们席地而坐,静心地聆听,甚而发出会心的一笑,那是怎样的场景呀!讲堂很小,但是其神韵与魅力,其渗透着的千秋不朽的人文精神和气贯长虹的学理气势,却影响至远,传承千载。

(节选自陈昌禄《匆匆行色》,标题为编者加)

“二程”思想的起点——嵩阳书院

在到达终点之前,我还要在沿途的几个景点稍作停留。实际上,任何一个像我这样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人都不会错过嵩山这个好地方。面对嵩山的众多景点,我决定先看看嵩阳书院。这座书院始建于公元五世纪,最初是佛寺,但它最重要的历史角色是儒家学说的讲习中心。公元十一世纪,程氏兄弟在此讲学,他们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教义。他们的学说,就是后来风行一时的理学,嵩阳书院则是它的第一个中心。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嵩阳书院已被隔壁的一家师范院校接管,但是里面的多数古建筑,游客还是可以进去参观的。我遍览里面的古建筑,最感兴趣的还是书院大门口的巨型石碑。碑高九米,是中国最大的石碑之一。它是唐玄宗于公元八世纪建造的,比程氏兄弟在此论道的时间要早得多,上面有唐代著名书法家徐浩的手书。这通巨型石碑,令我印象深刻。但更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大门另一侧的两株柏树。大约在两千一百年前,汉武帝巡幸嵩山时,这两株柏树就已经很老了,于是武帝封它们做了将军,就像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红杉国家公园里的格兰将军树和谢尔曼将军树一样。

我在此徘徊良久,叹羡良久,才回到三轮车上。

(节选自比尔·波特《黄河之旅》,标题为编者加)

上一篇: 门缝
下一篇: 词语生动,引人入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