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饱满
作者: 谢梅左读范文
只想和你接近
◎吴念真
直到我十六岁离家之前,我们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张床上,睡在那种用木板架高、铺着草席,冬天加上一层垫被的通铺。
这样的一家人应该很亲近吧?没错,不过,不包括父亲在内。
父亲可能一直在摸索、尝试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门而入。
同样地,孩子们也是。
小时候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那几天,因为下课回来时他不在家。因为他不在,所以整个家就少了莫名的肃杀和压力,妈妈准确地形容是“猫不在,老鼠呛须”。
午夜父亲回来,他必须把睡得横七竖八的孩子一个个搬动、摆正之后,才有自己可以躺下来的空间。
那时候我通常是醒着的。早就被他开门闩门的声音吵醒的我继续装睡,等着洗完澡的父亲上床。
他会稍微站定观察一阵,有时候甚至会喃喃自语地说:“实在啊……睡成这样!”然后床板轻轻抖动,接着闻到他身上柠檬香皂的气味慢慢靠近,感觉他的大手穿过我的肩胛和大腿,最后整个人被他抱了起来放到应有的位置上,然后拉过被子帮我盖好。
喜欢父亲上小夜班,其实喜欢的仿佛是这个特别的时刻——短短半分钟不到的来自父亲的拥抱。
长大后的某一天,我跟弟妹坦承这种装睡的经历,没想到他们都说:“我也是!我也是!”
或许亲近的机会不多,所以某些记忆特别深刻。
有一年父亲的腿被矿坑的落磐压伤,伤势严重到必须从矿工医院转到台北一家外科医院治疗。
由于住院的时间很长,妈妈得打工养家,所以他在医院的情形几乎没人知道。某个星期六中午放学之后,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冲动,我竟然跳上开往台北的火车,下车后从火车站不断地问路走到那家外科医院,然后在挤满六张病床和陪伴家属的病房里,看到一个毫无威严、落魄不堪的父亲。
他是睡着的。四点多的阳光斜斜地落在他消瘦不少的脸上。
他的头发没有梳理,既长且乱,胡子也好像几天没刮的样子;打着石膏的右腿露在棉被外,脚趾甲又长又脏。
不知为什么,我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就是帮他剪趾甲。护士借给我一把小剪刀,然后我就在众人的注视下,低着头忍住一直冒出来的眼泪,小心翼翼地帮父亲剪趾甲。
当我剪完父亲所有的趾甲,抬起头才发现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睁着眼睛看着我。
妈妈叫你来的?不是。你自己跑来?没跟妈妈说?没有……
直到天慢慢转暗,外头霓虹灯逐渐亮起来之后,父亲才再开口说:“暗了,我带你去看电影,你晚上就睡这边吧!”
那天夜晚,父亲一手撑着我的肩膀,一手拄着拐杖,小心地穿越周末熙攘的人群,走过长长的街道,去看了一场电影。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一个人到台北、第一次单独和父亲睡在一起、第一次帮父亲剪趾甲,却也是最后一次和父亲一起看电影。
那天上演的是一部纪录片,片子很长,长到父亲过世二十年后的现在,还不时在我脑袋里播放着。
(选自《这些人,那些事》,有删改)
亮点借鉴
饱满的情感让文章字里行间充满温度,唤起读者的共鸣,建立起读者和文章的牢固联结。吴念真的这篇记人感怀作品正是做到了情感饱满:
1.情感的变化体现真情。文章开头交代“我”对父亲的感情是疏远而畏惧的——“因为他不在,所以整个家就少了莫名的肃杀和压力”,而父亲下夜班抱起装睡的孩子们则成为孩子们珍贵难忘的亲近回忆。直到父亲住院,“我”一个人去看望,“看到一个毫无威严、落魄不堪的父亲”;“我”第一次为父亲剪趾甲;父亲第一次去看电影,父子二人终于真正亲近。
2.典型事件的细节刻画流露真情。父亲下夜班搬动孩子们时,“稍微站定”“喃喃自语”“柠檬香皂的气味”……一直到长大后的互相“坦白”,孩子们的激动和幸福让人动容;父亲住院“我”去看望时,他的头发“既长且乱”,“打着石膏的右腿露在棉被外,脚趾甲又长又脏”。父亲让人畏惧的形象瞬间轰塌,只有孩子深深的心疼。
3.重点词的使用聚焦真情。“一”字词的使用有独特的抒情效果,“一家七口”“一张床”“一层垫被”体现家庭经济拮据,从侧面表现父亲养家的艰辛;“一个个搬动”“观察一阵”将孩子们希望父亲抱一下的小心思、父亲爱孩子的眼神体现无遗;“第一件事”“第一次”“一个人”“睡在一起”“最后一次”等表达出“我”独自看望父亲的珍贵经历和对父亲深深的遗憾与怀念。
右写作文
让我与您并肩
◎祝浩琪
自从哥哥上大学以后,家里便开始减少开销,妈妈计较起一针一线,父亲包揽了更多的活,每天回来得更晚了,话也更少了。
一天晚饭后,父亲看着我开了口:“我揽了个活,周末得加班,你明天和我一起去。”我愣了一下,“去吧,给你爸爸打打下手,”妈妈在旁边说,“你哥哥在家时也经常去帮你爸爸的。”我突然很愧疚,长这么大,我从来没有去帮家里做过什么。我用力点了点头。
第二天,我跟着父亲去了工地。到了地方,父亲拿出工具,二话不说就开始干活。这是个凿地下管子的活儿,父亲先用炭笔画线标出要凿的部分,然后用电钻沿着标记的边缘打了两排洞,又继续往中间部分打。尖锐刺耳的声音在耳边持续响起,我捂着耳朵站在旁边。父亲一言不发,双手紧握着电钻,手臂上青筋暴起,过了一会儿,路面逐渐裂开,沥青下面的碎石层也慢慢露了出来。父亲明显吃力了,没多久,额头上就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我甚至听到了他的喘息声,我的心仿佛被什么狠狠地捏了一把。我赶紧找来毛巾给父亲擦汗,用锄头把碎块装进簸箕,抬出来,倒在路边。我们父子俩谁也没说话,仿佛天生的默契一般,他在前面用电钻打,我在后面清理。弯腰、装碎块、抬出去倒掉,不一会儿,我已气喘如牛,再看前面的父亲,他的后背也已经被汗水浸湿一大片。父亲也回头看了我一眼,脸颊上挂着豆大的汗珠,什么也没有说,又转过身继续工作。
总算熬到了休息时间,我仿佛被抽掉了脊梁骨,软软地瘫坐在地上。父亲在我旁边慢慢喝着水。一阵清凉的风吹来,我和父亲开始在路边闲聊着,聊到我小时候,聊到了哥哥,聊到哥哥第一次和他出来干活,父亲说,我们兄弟都是最好的儿子,不怕吃苦。父亲看我的眼神里充满了信任和骄傲,那是我从没见过的眼神,我的心里被一种说不清的情感填得满满的。
那天回家,我坐在父亲的摩托车后,看着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像火一样热烈,清凉的风吹过路边的稻田,带着稻香,拂过我和父亲的脸。望着父亲坚实的脊背,我心里默默地说:“父亲,从今天起,让我和您并肩,共同担起我们的家吧。”
【贵州黔西市第三中学】
点评
作文开头交代“我”和父亲外出干活的原因,在亲历了一次父亲每天都在重复的繁重劳动后,父子二人实现了情感的交互。“我”的情感随着叙事的发展波澜起伏,最终完成了蜕变。同时,文中精练的几处环境描写适时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文末的环境描写更是隐喻了小作者的成长,读来让人心头触动,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