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接龙

作者: 王桂云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话题,同学自由发挥想象,开展故事接龙活动。

提示:

1.小组先进行讨论,确定故事的话题、人物等。如“有人摔倒了”“那一天,我遇到了他(她)”“一个外星人站在我的面前”等。

2.小组同学依次接续,每人至少说一个完整的句子(或一个小的情节),接上前边的内容。时间约5分钟,要尽可能说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

3.推选一名同学将小组讲述的故事完整地讲给全班同学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讲得最吸引人。

一、故事情节要完整,一波三折

写故事一定要有头有尾,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当然,在情节发展中设置一些小的悬念,或增加一些波折,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如《带上她的眼睛》,文章开头写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发展是“我”来到小姑娘起航前的地方,在草原上度假;高潮是“我”发现了小姑娘的真实身份,并补叙航船失事的情况;结局是任务结束的同时,女宇航员也永远地留在了地心。文章悬念迭生: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为什么“她”对花草、溪水、微风等平常的事物激动不已?为什么“她”这么渴望看月亮和日出?当谜团揭开后,读者在恍然大悟之余,会陷入深深的回味与反思。

二、故事想象要合理,细节丰富

如《皇帝的新装》中,两个骗子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大臣、官员、皇帝去考察后轮流夸奖,生怕别人说他们不称职,作者把他们的虚伪和愚蠢刻画得淋漓尽致。文中,细节描写形象生动,“他们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在文中多次出现,体现出皇帝和大臣们的虚荣和愚蠢。“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这是大臣们的动作细节描写。这些合理的想象所填补的细节能够凸显人物性格,为故事增色不少。

习作展示

蛾子的故事

楚晨:初二(5)班的学生和一只蛾子打起来了。

一曈:“啊呀!这是什么呀?跑我头上来啦!”随着“怕虫大王”的一声尖叫,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天花板——一只蛾子如同黑影厉鬼般在教室房顶飞着,东西乱窜,撕裂了教室里的平静。

楚晨:“啊!跑我卡子上了!”“哦!跑我扣子上了!”“呀!又飞向顶灯了……”顿时,尖叫声,大喊声,此起彼伏;躲闪着,扑打着,眼花缭乱,教室一下子沸腾了。而蛾子老先生只做盘旋状,姿态别提多优美了,眼睛还若有所思地盯着同学们。

一曈:突然,它俯冲下来,一名男生“身先士卒”,冲向了工具柜,抄起一把笤帚,朝着蛾子奋力挥舞……蛾子却仿佛魔术大师,瞬间消失不见了。我们猜,它一定躲到黑暗处观察大家去了。

楚晨:男生举起笤帚,向大家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

一曈:然而,胜利者还未结算战绩,“哎呀,又飞来了,快打死它!”灯底下的一名女生直接从座位上跳起。男生们再次起身,接着抓蛾子。我们抬头,蛾子正在天花板灯光处左一圈右一圈地“蹦着迪”,振翅的声音无比清晰,让人心烦意乱。

楚晨:抓了一会儿,男生们挠着脑袋,无奈地摊着双手表示没有办法。

一曈:突然,“唰”的一声,讲台大屏幕上一只大蛾子的图片赫然出现,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大家都齐刷刷地望向屏幕。一名同学清了清嗓子,开始介绍:

楚晨:“昆虫飞行时,头部总是与太阳的方位保持恒定夹角,这也被称作太阳罗盘定向。飞蛾飞进屋内,把灯光当成了太阳,依然保持固定角度,围绕着灯的螺线盘旋而来,逐渐接近光源,最后‘砰’地撞向灯……”大家的眼睛又齐刷刷地望向蛾子,果然,蛾子听不到动静,一次次地冲向灯管……

一曈:一名勇敢的男生悄悄地站到凳子上,用抹布轻轻一兜,蛾子便成了囊中之物,随后他迅速跑到窗边,放飞了它。

楚晨:我们望向窗外,明媚的阳光射到蛾子身上,蛾子按照固定角度飞向太阳,找到了自己的目标……

●点评

习作描写了一场人蛾大战,场面激烈,情节跌宕。细节描写尤为出色,如“男生举起笤帚,向大家做了一个胜利手势”“用抹布轻轻一兜”等画面鲜活传神。结尾,蛾子循光飞向太阳的意象,将闹剧升华为对生命本能的礼赞,全文趣味横生,余韵悠长。

滑冰的故事

雨萌:入冬了,太阳高挂空中,活像个滚圆的大鸡蛋黄儿。天还是蓝的,就是离我们远些。河面已经完全被封住,冰面上,大人拉着小孩慢慢滑着,学生们互相打闹着。

云博:一个女孩随着父亲走上了冰面。刚上去,女孩就像踩高跷一样,身子左右摇摆,双手张牙舞爪。好不容易站稳,刚迈出一步,只听“啪”的一声,屁股就和大地妈妈“亲吻”了!“来,把手给我。”父亲伸出双手说。女孩战战兢兢地将手伸过去,父亲后退,女孩前行。父亲抬脚,女孩抬脚;父亲滑行,女孩滑行,他们的手始终握在一起。

雨萌:“爸爸,我试试自己滑。”女孩眼睛有了光亮,那是信心的火苗在闪烁。父亲放开手,女孩独立前行着,时不时发出胜利的呼喊。父亲也为她竖起了大拇指,点了个大大的赞。

云博:第二天,父女俩又来了。父亲不再只让女孩滑冰,而是给她放手机里的视频。视频里的教练,自如地做着旋转的动作,女孩对着视频模仿着,可很快,“哎哟,哎哟!”女孩没转过去,倒了。“再来一次!”父亲追着女孩大喊。女孩起来,倒下;起来,倒下……不知过了多少次,女孩内心挫败,索性躺倒不再起来。

雨萌:父亲滑过去,蹲下身子,指着旁边一名戴蓝帽子的小女孩说:“宝贝,看看她!”女孩斜眼看去,只见“蓝帽子”时而手背后面,在冰面上飞奔;时而做着优美的芭蕾动作,像一只天鹅;时而飞旋,像一枚旋转的陀螺。她不由得看呆了!

云博:“那个女孩是残疾人,只有一条腿,在这里滑冰已经好几年了。”一个大爷走过来说道。“什么?”女孩的眼里又有了光亮,是敬佩,是懊悔。随后,女孩坚定地站起身,对着手机,慢慢练习起来。父亲笑了,向大爷点点头。

雨萌:一天,两天,十天……整个冬天,她都在冰面上滑行。

云博:又一个冬天,学校组织冰雪节,女孩报名参加了比赛。好友看完比赛后,兴奋地对她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点评

作文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一个父亲带着女孩滑冰的故事。不论是父亲的正面引导,还是大爷的侧面助推,抑或是朋友的肯定,都对塑造小女孩的人物形象起到了作用。

【北京市怀柔区第三中学】

上一篇: 论据典型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