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中的排比

作者: 施海兰

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逻辑推理来阐明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主张,从而达到说服读者目的的文体,通常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构成。有时为了增强论证的表达效果,在议论文中还会使用排比手法行文,瞬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为论点的提出做好铺垫;同时,也能在反驳时使文章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从而提高文章的审美意识和欣赏价值。

在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手法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可增强论证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

排比一般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来构成,形成节奏感和韵律美,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在议论文中运用排比,可增强论证语言的气势;同时,将多个相关的观点或事例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中:“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里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一句连用三个“他们”,句式整饬,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在这里,闻一多先生借助排比句式,将对敌人的满腔憎恶抒发得淋漓尽致。每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都如同重锤,敲醒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使现场的氛围被浓烈的愤慨情绪所笼罩。

二、可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语言的旋律美

在议论文中运用排比句式,可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就像音乐中的节拍,能够引导读者的阅读节奏,使其更容易被文章的内容所吸引。如“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排列在一起,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时间的重要性。再如《〈孟子〉三章》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便采用排比句式,句式整齐,气势磅礴、义正言辞地指出了大丈夫的精神实质;三个“天下之”将大丈夫精神推到极致。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三个“不能”同样构成排比,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使论证充分有力。

三、可使反面论证有排山倒海的气势,更具说服力

排比大多是通过重复相似句子的结构或词语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与说服力。在议论文反面论证环节,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与论点相悖的例子、观点,能产生突出论点正确性与重要性的表达效果。一方面,排比能强化正反对比,让正面论点更为鲜明;另一方面,排比凭借强大的气势与丰富的论据,可增强说服力,加深读者对论点的印象,使论证逻辑更为严密、有力。相比其他论证方式,排比在突出矛盾、强调观点时,能给读者带来更直观、更强烈的冲击。如《鱼我所欲也》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这里运用排比句式进行反面论证,以三个“为之”来论证“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不仅强化了对比的作用,还增强了反面说服力的论证效果,使说理透辟周详,摧枯拉朽,势不可挡,收到论证鞭辟入里之效。

排比,宛如议论文中的点睛之笔,既能使论证气势如虹,鲜明地呈现观点;又能唤起情感共鸣,使文章富有韵律。无论是正面论述,还是反面剖析,都能让议论文极具感染力与说服力,值得我们学习。

上一篇:
下一篇: 古代生活礼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