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感怀于心
岁月流逝,历史更迭。手握书卷,眼前浮现出曾经的隆中竹影、金戈铁马,耳边传来文人吟诵、战鼓擂动,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向我们走来,一个个历史片段仿佛重演,令我们思考,让我们感怀。
烟雨古隆中
◎李 御
古隆中很小,小到如同故乡相望相守的一片山丘;古隆中很大,大到历经千百年后,依然牵引着无数仰慕者的目光。
在一派烟雨迷蒙中,我穿行于先贤遗留下的这片再平常不过的山丘间,吟诵着罗贯中先生“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诗句,我虽然无法将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这类赞叹留给这片山丘,但我真真切切地知道,中国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先生曾在此度过了十载春秋。这也许正好印证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言。
古隆中的三顾堂、草庐亭、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石牌坊均系后人所建,真正算得上遗迹的,就是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与观星台等几处了。
寻访历史,不必苛求太多,有那么几处真迹就足以勾起人们的思念与联想。三顾茅庐的佳话,《隆中对》的大气磅礴,对时局鞭辟入里的条分缕析,不需实物的承载,也将流传千古。
十年风华,对于正值青春年少的诸葛亮来说,在此躬耕,在此交友,在此吟诵《梁父》,在此观星赏月,在此韬光养晦,在此积累无边的智慧,不能不说是千古绝唱。
伫立于烟雨迷蒙的古隆中,周围似乎弥漫着令常人难以识透的智慧之光。流连于古隆中,似乎让人领略到了渴求智慧、积累智慧、施展智慧的真谛。
车出隆中两三里,便到了卧龙镇。漫步卧龙镇街头,思绪无拘无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智慧与风流。如今的卧龙,两条省道与荆襄高速穿镇而过,毗邻的汉江,舟楫通畅,一派东连西接四通八达的气象。在卧龙镇采访,我深切地感受到在隆中这片沃土上生息繁衍的后代们,追求智慧,渴望改变现状的热情与努力。正在招商开发的木牛山风景区,卧龙溶洞群,回龙湖风景区,鹤子川观光农业开发带,无不渗透着现代人的精明与才智。
离开卧龙时,仍是“腾雨似涌烟,密雨如散丝”,一派迷蒙。烟雨中,蕴涵着几多智慧;烟雨中,蕴涵着几多感悟。我猜想,在这片看似寻常的土地上,一定会诞生更多新时代的大智慧,更多属于21世纪的新的风流。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美文赏析
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面对历史遗迹,作者联想到了诸葛亮在此留下的许多故事:三顾茅庐的佳话,《隆中对》的大气磅礴,在此积累无边智慧的经历等,并由古及今,真实地再现了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先人的无尽感怀,同时也体现了“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智慧与风流”这一主题。
驿 站
◎夏坚勇
手头有一本《中国文化史词典》,闲暇无事,随手翻翻,却见到这样一条辞目——驿站,它的诠释为: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住处。后面还有一系列与此有关的辞目,林林总总,凡二十余条,在惜墨如金的词典中占去了差不多三页的篇幅,可见这词条的负载是相当沉重的。
渐渐地,我心头也跟着沉重起来,寒夜翻动的书页,翻卷起一幕幕褪色的史剧,云烟漫漫,翠华摇摇,在车轮和马蹄声中联翩而过。那快马的汗息挟带着九重圣意和浩浩狼烟;凄清的夜雨湿润了整整一部中国文学史;车辚辚,马萧萧,洒下了多少瞬间的辉煌和悠远的浩叹。合上书页,你不能不生出这样的感慨:这两个藏在词典深处的方块字,竟负载着多么恢宏的历史文化蕴涵!
词典上的解释似乎过于矜持。感觉深处的驿站,总是笼罩在一片紧迫仓皇的阴影之中,那急遽的马蹄声骤雨般地逼近,又旋风般地远去,即使是在驿站前停留的片刻,也不敢有丝毫懈怠,轮值的驿官匆匆验过火牌,签明文书到达本站的时间,那边的驿卒已经换上了备用的快马,跃跃欲试地望着驿道的远方。晴和日子,驿道上滚滚的烟尘会惊扰得避让的行人惶惶不安。此刻,在田间劳作的农夫会利用擦汗的机会,望一眼那远去的快马,心头难免一阵猜测:那斜背在驿卒身后的夹板里,究竟是什么文书呢?是升平的奏章,还是战乱的塘报?或者会不会什么地方又发生了灾荒?那么,或许过不了几天,从相反方向驰来的快马,少不了要降下抽丁增税的圣旨哩。农夫叹息一声,西斜的日头变得阴晦而沉重。若是在夜晚,马蹄在驿道上敲出的火花瑰丽耀眼,于是在门首捣衣的村妇便停下手来,一直望着那火花渐去渐远,然后一切又归于沉寂。但有谁曾把这月下的砧声和驿道上的马蹄声作过类比和联系,写出思归目送驿马远去时的悲剧性感受呢?
关于驿站,人们很难淡忘这样一幅古意翩然的风俗画:清晨,羁旅中的文士又要上路了,站在驿馆门前,他似乎有点踟蹰,似乎被什么深深地感染了。眼前细雨初霁,柳色清新,屋檐和驿道被漂洗得纤尘不沾。遥望前方,淡淡的晨雾笼罩着苍凉寒肃的气韵,文士的心头颤动了,一种身世之感顿时涌上来,他要写诗了。但行囊已经打好,就不愿再解开,好在驿站的墙壁刚刚粉刷过,那泥灰下面或许隐映着前人留下的诗句,那么,且将就一回吧。当他在粉墙上笔走龙蛇时,驿站的主人便在一旁给他捧着砚池,围观的人群中则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文士酣畅淋漓地一挥而就,然后飘然远去。
是的,驿站的墙壁,是恢宏富丽的中国文学中的一部重要分册。
但驿站终于坍塌了,坍塌在历史的风雨中。
我曾经设想,如果有可能,我愿意跋涉在荒野的深处,去辨认每一座驿壁上斑驳的诗文。我只要一头毛驴、一根竹杖,沿着远古的驿道,年复一年地探寻历史的残梦和悠远苍茫的文化感悟。
可惜这已经不可能了。今天,你可以极随意地找到一座香火不很清淡的寺院,也可以找到各种风格的仿古酒楼,但到哪里去寻找一座古韵犹存的驿站呢?
(选自《湮没的辉煌》,有删改)
美文赏析
作者以敏锐的观察、优美的文笔向读者展示出他对历史文化的独特感悟,内涵丰富,启人深思。文章由词典中的“驿站”辞目开篇,引出话题,“词典上的解释似乎过于矜持”是为下文集中描写驿站张本;中间几段,作者描写了想象中的驿站,对驿站的历史作了生动的文化阐释,揭示并丰富了驿站的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