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清晰

作者: 刘桥

艾香悠悠溢端午

◎钟 芳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着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着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我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散发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选自《天津日报》2020年6月23日,有删改)

此心安处是吾乡

◎向宸灿

假期,拖着在外求学的疲惫,我回到了故乡。当汽车稳稳地行驶在田野旁的大路上,我摇下车窗,泥土的味道夹杂着稻香扑面而来,山路两旁是整齐的稻谷根,眼前的一切似乎是在告诉我,这一丘丘的稻田是多么的忙碌。离故乡越近,我的内心就越忐忑——它还是我儿时的模样吗?

记忆中,故乡就像一个世外桃源。田间的小路弯弯曲曲,像顽皮的孩子在捉弄人,不时露出一点踪迹,不时又隐没了。田里的稻谷长得绿油油的,一阵风刮过,激起一阵碧绿的水波。清风掀起绿油油的枝叶,浓密的树荫下传来知了的声声鸣叫,和田里玩耍的孩子们的嬉笑声一唱一和,热闹非凡。

我打开车门,清风拂过我的发丝,稻香萦绕在我的鼻尖。晒谷坪的一方角落里坐着正在闲聊的婆婆们,她们眉飞色舞地闲聊,时不时传来一声划破天际的长笑。晒谷坪的另一边,几个小孩正趴在地上,手里拿着小棍子,聚精会神地在一个土洞里掏着什么,似乎能掏出宝贝来。我走近一看,原来他们是在找一种小虫子,我们小时候也掏过,好像叫“罗罗”。

远远地,我就看见爷爷和奶奶站在屋前等待的身影。他们都已年近八十,却不肯和我们去城里生活,一直守着这座他们一砖一瓦亲手建造起来的老屋。“爷爷奶奶,我回来啦!”奶奶早早地在路旁张开双臂迎我,爷爷走进厨房便开始忙碌。听四婶说,知道我要回来,爷爷几天前就开始准备各种食材,今天已经在厨房里忙活一上午了。

傍晚,村子里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冒起了炊烟。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爷爷做的乡间特色菜,听着树上知了的鸣叫。吃完饭,我搬来一把躺椅坐在院子里,看一轮明月挂在天边,皎皎的月光映在田间,映在故乡的角角落落……

游子远行,都会思乡。为了学业,我离开故乡。但每当我回到这里,我便找回了自己童年的快乐与梦想。故乡,能让我抛却所有烦恼,找回自己……有如此安心之地,何惧远行?

【湖南长沙市怡海中学】

点评

小作者从回故乡、忆故乡、感恩故乡三个层次出发,有对故乡环境的细节描写,有对故乡之人的细节描写,从刚开始回到故乡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到看见爷爷奶奶之后的亲切感,再到故乡给“我”的感觉一如既往,表达了全文的主旨——即使“我”走得再远,即使“我”对故乡已渐渐陌生,但无论“我”带着什么归来、何时归来,故乡都会敞开最温暖的怀抱迎接“我”,让“我”可以无畏风雨,毅然前行。

亮点借鉴

作者以端午节为时间节点,以艾香为叙事载体,为读者展开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家乡民俗风情画卷。阅读本文,我们感受到了氤氲在悠悠艾香中的浓浓亲情。

本文有以下亮点可供学习:

1.画面清晰,细节丰满。细腻的描写使与艾草有关的各个场景颇具画面感。比如“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着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青青艾草斜插在板正的门楣上,可谓形、香俱全。

2.层次清晰,情感丰厚。开头一句饱含端午节日特色的民间谚语为全文奠定了“喜洋洋”的情感基调。作者先用“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清秀淡雅,温婉脱俗”等句子描述了艾草味道的清香和艾草外形的秀气;然后从赞美艾草升级到赞美母爱,“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一句,更是作者对母亲、对大自然泼墨式的深情讴歌;结尾“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既是对主旨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对主旨的升华,将主题上升到期望传统风俗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高度。

3.角度多元,主旨丰厚。文章开头“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一句,开门见山,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强烈的思念和热爱。作者侧重从嗅觉的角度展现“乡野浓情”,如“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碧绿中散发出幽幽香气”“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等描写,处处点题“艾香”。而母亲采艾草、缝制艾草小香包、用艾草泡水为儿女洗澡等画面,犹如家乡风俗画上的一组特写,展现出浓浓的母爱,也表达了“我”对母爱的歌颂。

上一篇: 思路清晰
下一篇: 童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