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
作者: 刘旭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掌握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同学们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虚实相生”能使“虚”与“实”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甚至互相转化,以此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虚实相生能够大大丰富文中的意象,开拓文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提高读者的审美趣味。
【示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解析】本段描绘出一幅美丽宁静的荷塘月夜图。作者在文中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使事物由静态转为动态,由无生命转为有生命,使人读之犹如亲见亲历。如作者将难以保留的、抽象的嗅觉,生动地想象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给读者以奇妙的感受。将如此奇妙而抽象的感受充分形象地表达并传播开来,便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神奇之处。
在诗词歌赋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也比比皆是。
【示例】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送魏二》)
【解析】这首诗前两句写眼前实景,后两句通过“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旅夜孤寂的场景。整首诗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诗人借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拓展了表现空间,使诗作更具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之情。
二、虚实相生,对比烘托。
虚实结合法,可以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把眼前的现实生活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形成强烈对比,以此烘托主题。
【示例】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节选自鲁迅《故乡》)
【解析】这段文字中,“脑海中奇异的图画”是“我”的回忆,是虚写;而实实在在看到的闰土的样貌则是二十年后被生活折磨到麻木的人,是实写。“少年闰土”与“成年闰土”在虚实之间的对比,表现了人物巨大的变化,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三、实中透虚,灵动多姿。
写实景要注意“实中透虚”,才能触发联想,这样才不枯燥、不呆板。
【示例】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解析】这段文字中,作者在细节化的实景描写中穿插了虚写的笔法,于是整个景物就有了不同的气象。如写“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时加入了“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这样的联想、想象,便是借助虚写,把生命痕迹中蕴含的活力、情趣传神地表达出来。又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这种实中透虚的写法突出了生命的成熟凝重、从容刚毅、坚强不屈、执着忠诚。
我们在平时写景时,若能做到虚中有实、实中透虚、虚实相生,让景物的虚实有凭借,有依托,就能使笔下的作文更加生动,更具生命力。
【湖南长沙市怡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