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素描
作者: 杜芳左读范文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亮点借鉴
素描,属于西式绘画的范畴,指用单一色作画的绘画方式,可以是线条,也可以是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在文学上,素描指简洁朴素、不加渲染的描写。
景物素描,是指我们在写景时根据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声音、变化等方面的特征进行描写。在描写时,景物的各个特征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穿插、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优美、内容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景物刻画细腻传神,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艺,是一篇景物素描的典范。以下,就本文的景物特征和写景方法作简要的分析与概括。
一、观察景物有顺序
1.移步换景。就全文来看,文章的写作顺序也是作者的游览顺序,即文章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展开的。
文章开篇写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描绘了一片茂密的竹林、清脆悦耳的流水声;由于“心乐之”,于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看到了清澈见底的潭水,潭底是整块石头。继续走近小石潭,发现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石头呈现出各种各样奇妙的形态。四周青翠的树木和藤蔓摇曳生姿,随风飘拂,美景如画。接着,作者详细描绘了潭中水的清澈、潭中游鱼的数量和欢快活泼的姿态,鱼水交融,光影交错,情味无穷。在描绘了曲折的溪身和参差不齐的水岸的走势后,作者再次移步潭边,描绘小石潭周围环境——“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忽觉幽深凄清,不可久居,于是离开。作者移步换景,将不同的景物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2.定点观察。在第二段中,作者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对潭中的游鱼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先介绍鱼的数量大约有“百许头”,再写鱼在水中的姿态,鱼儿们毫无依傍,好像在空中游动一样;然后聚焦被阳光穿透的潭水,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有一些调皮的鱼儿似乎感受到了人的注视,一动不动,但是忽然之间又轻快、迅疾地向远处游去,甚是灵动可爱。作者对潭中的游鱼做定点观察,并进行细腻描绘,把鱼儿活泼可爱、自由闲适的神态刻画得十分生动传神。
二、凸显特征有方法
本文通过介绍小石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以石、水、鱼为重点描写对象,写出了小石潭水清、石怪、树绿、鱼多等特点。在表现景物特征上,作者运用了以下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1.绘声绘色,调动感官。绘声:第一自然段中,未见石潭,先闻水声,从听觉的角度描绘出流水的清脆悦耳。正是因为这令人心生愉悦的声音,才让作者决定“伐竹取道”,因此才能够“下见小潭”。绘色:“青”和“翠”都有“绿”之意,“青树翠蔓”用两个意义相近的色彩词,从视觉角度表现树木的青翠葱郁。
2.正侧结合,烘托映衬。作者写潭水,用“水尤清冽”正面表现水清;后文中“皆若空游无所依”正面写游鱼,也从侧面表现出水的清澈见底。“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也是正面写鱼,侧面烘托出水清。“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一句,则以潭中鱼儿的生动活泼反衬潭水的清澈透明。
3.动静交错,相得益彰。文中千姿百态的岩石、清澈透亮的潭水、佁然不动的鱼儿、犬牙差互的岸势是静景;“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树蔓,“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游鱼是动景。静景和动景相互交错,妙趣横生。
三、景中寓情显心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也不例外,在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当中,也有作者情感的投射。文中两次写到“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这种“乐”只是作者初见小石潭时,基于对山水自然美景的欣赏,只是一种短暂的快乐。随着环境由热闹转为冷清,作者触景生情,内心深处的忧伤悲凉再次浮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作者再次想到自己的身世之悲,自己被贬永州,形单影只,与世隔绝,无人理解。由乐转忧,一乐一忧,体现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境。
右写作文
鸟鸣涧
◎王诗彤
蝉鸣一夏,林间覆热浪;仲季一秋,山涧袭风凉。繁花伴着鸟虫啼,初至家乡远近闻名的鸟鸣涧,我领略了一番秀丽的山水风光。
来到鸟鸣涧的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坑洼的道路为乡野平添了几分独特的韵味和情趣。道路两旁树木丛生,巨大的树冠仿佛一把擎天伞,虬枝伸展,蓊郁葱翠,投下微泛青绿的树影。日光透过林叶间隙,随风扬起,化作铜钱般的点点光斑,在树下各处往返流连。
这般径自散步,体会着暖阳轻抚,惠风和畅,不多时便走到了小径尽头。未见其境,先闻其声——只听得阵阵悠扬的蝉鸣伴随着潺潺流水的涌动之声,此起彼伏、此消彼长,仿佛一场由大自然作指挥的盛大交响乐,曲调渐进,推至高潮。
几只蝴蝶在空中交旋飞舞,色彩斑斓的翅膀在日光下散射出璀璨的光华。它们轻盈地舞动着,前进着,我随着它们热情的引领,一路向前,随着蝉鸣声愈发强烈,一泓清泉如白绸缎般柔和迂回,出现在我的视野。水面波光粼粼,仿佛被铺上了点点碎银,忽有风起,吹皱一池春水,漾起层层涟漪。水面倒映着的泉边翠色欲流的丛木与泉底参差堆砌的碎石交相辉映,泉水澄澈,净无泥沙,令人真切观摩了“潭面无光镜未磨”的风光。
继续前行,是一条通向亭阁的水上长廊。褐红色的木柱已被岁月磨出了斑驳的印记,色泽也变得黯淡。可这些磨损却丝毫没有破坏整体建筑的端庄大方之美,反倒平添了些许古色古香的韵味。漫步其间,能闻到木头散发出的淡淡苦涩的味道,与被墨香浸染了的古朴气息相融合。
日光隐匿于积云后,迎面袭来阵阵凉风。步入亭中,看着亭下水面与天光共一色,游鱼嬉戏其中,怡然自得,好不欢快。这时,心中的一切杂念仿佛也都随水东流去,顿时心境开阔,豁达舒畅。
鸟鸣涧的最后便是一片树林。亭亭修竹,争展绝代风雅;常绿枞木,尽显浓翠绿意。所有的苍葱都被渲染出层次,深浅各异。
不一会儿,寒意笼罩,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随着雨势渐大,山涧中的空气变得清新而湿润。披蓑戴笠,穿梭于林叶间,别有一番情趣。既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豪放无羁;亦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舒心惬意。
繁花一春,花袭知骤暖;严寒一冬,枝丫落残叶。家乡的鸟鸣涧,为我的少年岁月平添了一份平和静谧的难忘回忆。
【湖南长沙市怡海中学】
点评
蜿蜒的小径,葱翠的树木,悠扬的蝉鸣,潺潺的流水……小作者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家乡著名景点——鸟鸣涧秀丽山水的景物素描,表达了对鸟鸣涧优美的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眼观山色,耳听水声,作文处处都流露着小作者对家乡的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