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中的形象思维
作者: 陆小燕
议论文是针对某个问题、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作者的观点、立场、态度的一种文体,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文以说理为主,要求写作者既要具备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也要具备形象思维能力。在议论文中运用形象思维,可避免一板一眼的空洞说理,化深奥为通俗、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意,从而产生美好的阅读体验。形象思维运用得好,对于议论文来说是锦上添花。
如何在体现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运用好形象思维呢?我们可以灵活借鉴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中的一些方法:
一、托物寓意,委婉说理。
“托物寓意”就是通过客观事物或景物,表达主观思想或情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写作手法。这种写法新颖别致,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韩愈在《马说》一文中,开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面在讲伯乐相马的故事,实际上作者另有新意。联系创作背景,便可知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观点。韩愈自荐求职被拒,怀才不遇,人微言轻,不能直吐怒气,只好通过托物寓意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对托物寓意手法的妙用,体现了韩愈深厚的文学修养。
二、类比推理,通俗说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似,推出它们的另一属性也相似,从而收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运用生动的类比,能使文章呈现出鲜活的画面,运用在议论文说理中,可使抽象复杂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虽有嘉肴》一文就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这篇短文主要阐述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但文中没有直接分析“教”与“学”的关系,开篇先通过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以“嘉肴”“弗食”便“不知其旨”来类比“弗学”“至道”便“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文章通俗易懂,易于读者理解。
三、运用比喻,形象说理。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善比喻者为天才。”很多同学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作文中喜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为语言增色添彩。在说理性的作文中,同样可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古人说:“喻巧而理至。”运用比喻形象说理,能使枯燥的文字生动起来,能使呆板的理论鲜活起来。用比喻说理也叫比喻论证,它和比喻看起来很像,都是打比方,但二者是有一定区别的,不能混淆。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喻论证是利用比喻的手法将论点与蕴含相同道理的人、事、物联系起来的一种论证方法。在议论文中可同时运用,使文章收到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北冥有鱼》中既有比喻的修辞手法,又有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如“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一句,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鹏奋力飞翔时的翅膀比作“垂天之云”,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鹏翅膀的形态和大小。而全文以大鹏南飞作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这就是用比喻来说理。同样,《马说》也运用了比喻说理,文中用“千里马”比喻人才,用“伯乐”比喻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作者通过“千里马”的遭遇告诉人们,人才的有无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识才。
四、巧用寓言,生动说理。
寓言故事是将较深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中,把晦涩难懂的道理变得具体、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使人易于理解。
《北冥有鱼》借助寓言故事说理,借鲲鹏的故事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寓言故事寓意丰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还可以从不同角度获得其他启示,如,应该像鲲鹏一样,志存高远,敢于乘风破浪,改变现状;再如,要学习鹏鸟懂得等待时机、善假于物的策略,等等。
五、勾画形象,帮助说理。
有时为了收到好的论述效果,使文章的观点更有说服力,还可以简笔勾勒关键人物典型的动作、语言等,生动其形象,为说理作铺垫。
如《马说》中便通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几句话,形象地勾勒出无知的食马者的形象,为得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蓄足了势,提供了充分的事实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