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
作者: 李玮娜
左读范文
丑 石
◎贾平凹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磨,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运。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用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还有,鸡儿便去那里喝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那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
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小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贾平凹卷》)
亮点借鉴
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这便是辩证思维。运用辩证思维能够让我们看到事物的多角度、多方面,能够对事物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和分析。下面,我们以《丑石》这篇文章为例,感悟“丑石不丑”的辩证思想。
1.对比反衬,欲扬先抑。文章开篇,作者就表达了对门口丑石的抱怨。它外形丑: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它无用:垒墙,嫌它没棱角,不规则,都不如从河滩随便去掮一块石头中用;石匠洗石磨,嫌它石质太细;放哪都嫌碍地面。“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这句话生动地写出丑石之丑,写出了大家对丑石的嫌弃与厌恶。直到天文学家发现,原来丑石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给了我们的祖先“光明、向往、憧憬”,表达了作者对丑石的赞美之情。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尽丑石之丑,再写它其实是天上坠落的陨石,写出了丑石的伟大和坚忍,进一步突出丑石之美。文章前后对比鲜明,发人深省。
2.辩证审美,引人深思。“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小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丑”的事物不符合世俗的认知,但它正是用它的“不一般”来显示自己的美。这种辩证的审美观,引起读者的思考。
3.借物喻人,托物言理。作者借丑石的遭遇和经历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一些“个性”鲜明的人和物,他们的价值不能用世俗的标准去衡量,我们不能片面地去看待不合世俗眼光的人或物。作者在结尾写道:“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不居功自傲、不躁进求宠,而默默承受屈辱、误解和孤独的人的敬佩和赞美。“天生我材必有用”,要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独一无二的魅力,只要我们坚持并不懈努力,最终一定能散发出个人价值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