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人物传记的趣味性

作者: 施海兰

突出人物传记的趣味性0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一般来讲,人物传记最大的两个特点是:一要讲求真实性,做到人真、事真、言真、情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二要具有文学性,即人物传记的语言要生动形象,用词精准贴切,句子流畅,层次分明,布局合理。此外,要想把人物传记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喜闻乐见,还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一、通过外貌描写,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传记作品需要刻画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如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描写五官:“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乱蓬蓬的头发,怎么也遮不住两只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作者从人物外貌的细处落笔,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托尔斯泰的形象如在读者眼前,令人产生无尽的联想,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二、通过语言描写,塑造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

传记作品中,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能够凸显人物性格特征,从而使人物立体生动起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艾芙·居里的《美丽的颜色》,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把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这像是要由无中创出有来。……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女儿,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并没有用过多的主观描述,而是用居里夫人自身的个性化语言来表现:居里夫人从三个“没有”中创造出一个“有”,让读者了解到当时工作条件的艰苦程度,从而展现了居里夫妇不怕困难、顽强坚忍的性格特征。

三、通过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

在传记作品中,细节描写可使人物真实可感,从而加深读者对人物的了解。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文中重点刻画了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他知识渊博,上课时“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他说话“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他生活俭朴,“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他热心诚恳,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周详,“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他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临别时还赠予题写“惜别”二字的相片,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藤野先生强大的人格魅力,使藤野先生不拘小节、爱憎分明、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良师形象真实可感。

四、通过情感共鸣,引发读者深度思考。

一部真情流露的作品一定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也一定会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朱德不是文学家,但他是一个儿子,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程远离母亲的儿子,他对母亲的情感深沉、厚重,令人动容。作者写了母亲善良朴实、不辍劳作的一生——“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四五岁”,体现年龄之小,懂事之早;“自然”,体现自发帮忙,不需要说教;“八九岁”“能挑能背”“种地”,身教重于言教,母亲没有说一句话,勤劳的种子早已种在儿子心中。作者写青年母亲对自己的支持——“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母亲和父亲节衣缩食培养“我”读书,原本是为了“支撑门户”,为了摆脱受人欺负的家族命运,可“我”却要远走他乡,跑去革命,似乎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而母亲的深明大义让“我”一生钦佩和感激,正是因为有这样优秀的母亲,才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共和国良将。作者朴实的语言里有真情的流露,平凡的语言背后是感天动地的力量,引发了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也让读者在泪光中有了深度的思考。

综上所述,人物传记要运用多种写作方法,真实而生动地讲述传主精彩的人生故事,通过外貌描写,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描写,塑造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通过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通过情感共鸣,引发读者深度思考。

上一篇:
下一篇: 鲁迅的名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