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扇下的八月

作者: 刘舒涵

蒲扇下的八月0

我和爷爷的相遇是在冬天,分离却是在夏天。

(开头以“相遇”和“分离”作对比,为下文回忆爷爷作铺垫,同时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记忆中的那天,闷热得令人烦躁。耳边充斥着周围人的窃窃私语,模糊的视线里只有奶奶泪眼婆娑的脸,和一片被“打翻”的阳光。

(闷热的天气、耳边的窃窃私语、泪眼婆娑的奶奶、被“打翻”的阳光……这些细节描写渲染了沉重的气氛和小作者悲伤的心境。)

爷爷喜欢夏天。夏天可以吃到又凉又甜的西瓜,可以在晚饭后听着蝉鸣悠闲地散步。

(此情此景勾起了小作者心中的回忆。。夏天、西瓜、蝉鸣、散步……回忆里的每一帧都是爷爷。)

每年的这个时候,爷爷常常穿一件已经洗旧了的白色大背心,背后印着一个潇洒利落的“强”字。蒲扇在他手中轻轻地晃着,一下又一下,晃走了八月的热浪。他常在树下慢悠悠地来回走着,时而望向远处的天空,时而欣赏脚边的小草,累了就躺在摇椅上仰头看头顶的绿叶,手里的蒲扇依然在不停地晃着……。。

(小作者用简笔勾勒记忆中爷爷的身影,为回忆涂上了一层温馨的滤镜。)

太阳落山之后,爷爷总要来一场惬意的散步。爷爷的人字拖在地上慢慢地趿拉着,而我则在后面迈着小脚步,紧紧地跟着。爷爷手中的蒲扇摇啊摇,摇来了八月的蝉鸣。吵闹的蝉鸣声和着爷爷语重心长的话语,他前脚摇着扇子,表情严肃地告诉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后脚转过头看到我正认真地揪着蝉的翅膀玩得不亦乐乎,脸上又笑开了花。于是他走上前,放走我手上可怜的蝉,身体往下一蹲,头往下一低,双手一举,我就坐到了他的脖颈上。就这样,我们说着笑着,去摸“爬猴”了。

(本段描写“我”与爷爷一同散步的温馨场景,体现了爷爷对“我”寄予厚望的同时,又希望“我”永远天真烂漫,永远快乐。)。

那天晚上,爷爷和我一起坐在河堤上看满天的星星。我摇着手中装满蝉蜕的瓶子,只觉背后一阵凉风飘然而至,回头一看,原来是爷爷的蒲扇。蒲扇被爷爷压低,缝隙中隐隐透出几点亮光。慢慢掀开蒲扇,是萤火虫!我开心极了,围着它们摆弄了半天,若不是爷爷及时阻止,我差点留一对翅膀作纪念。

(本段对星空和萤火虫的描写,让“蒲扇下的八月”这一主题更加具象化。)

等到玩累了,我便靠在爷爷身上打盹。天上的星星忽闪忽闪的,我的眼神也逐渐迷离起来,最后只感觉自己的头随着爷爷的肩膀一晃一晃的,那把蒲扇依旧在摇着……。

(“忽闪忽闪”的星星和“我”迷离的眼神相互对应,使语言具有诗意,“爷爷的肩膀一晃一晃的”这一细节,写出了爷爷对“我”满满的爱。)

模糊的视线逐渐清晰,八月的热浪也随之而来。又是一年盛夏,看着太阳下那把仿佛要被晒化的蒲扇,我突然觉得,今年的八月格外的热。

(“蒲扇”贯串全文,将小作者的思绪从过去拉回到了现在,记忆中的八月和现实中的八月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炎热的八月总能让小作者想起那人,感受到那份情。所以,八月岂止是格外“热”,而是格外思念!结尾句升华主题,不着痕迹。)

【河南周口市第二十三初级中学,指导老师:李姣田】

作者自评

八月的那阵热浪送走了爱我的爷爷,但在我的心灵深处,依然有一片最柔软的回忆藏在蒲扇下。在我的记忆中,爷爷的蒲扇从未离过手,所以看到被暴晒在八月的太阳下的蒲扇时,一种的亲切感勾起了记忆中的画面。对于我来说,八月的蒲扇下不仅有那闪着光的萤火虫,还有爷爷对我永远不变的爱。

同窗互评

邵梓涵同学:小作者的文笔细腻又富有真情,全篇以爷爷的蒲扇为线索,展现了小作者儿时和爷爷在一起的美好回忆。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这样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小作者用淳朴的文字勾画出了和爷爷之间的温情故事,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爷爷的爱和思念。结尾触动人心,读来令人深受感动。

教师总评

这篇习作如一杯酒,言已尽,意未了。其中几处亮点,读来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1.全文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开头运用“相遇”和“分离”这一组对比词,先声夺人,一下就把读者拉进作文营造的“怀人”意境中去。中间现实与回忆交错相通,以“蒲扇”贯串全文,使作文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结尾处的情感表达既含蓄又有张力。

2.细节描写具体生动,生活气息浓厚。虽然是一件件小事,小作者却描述得有声有色,精准的刻画也使小作者对爷爷的无限喜爱与怀念之情跃然纸上,读来令人感动不已。

上一篇: 诚信
下一篇: 人物传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