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回忆性散文

作者: 梁芳

回忆性散文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回忆描写,进而表达真实感受的一种文体。它以巨大的真实性,展示出作为个体的人在过去的某个瞬间所特有的生命体验和情绪状态。

回忆性散文,以其动人真挚的感情和意味深长的语言而富有魅力,通过描绘具体情境,再现当时的场景,让读者感受作者的情绪,在对比和反差中使文章更引人入胜。这类文章不仅仅是回忆过去的时光,更是对生活的反思和领悟,从而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

如何阅读一篇回忆性散文呢?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筛信息,抓典型。

“典型”这一概念,是文学作品表现力的重要特征。在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往往通过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形象,而典型事件往往能精确、细致地反映人物的个性特质。

如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回忆了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生活,以及与老师藤野先生的交往。鲁迅面对当时的生存窘境和精神困境,在无处排解之时,遇到了藤野先生,他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他的高尚品质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难忘和敬重之情。

二、品细节,知方法。

细节描写往往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作品,它能使事件更加真实、生动,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加充分地感受作品的环境氛围,强化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如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史铁生回忆了他和母亲生活的一些点滴,已经病重的母亲为了让双腿瘫痪的儿子乐观一些,两次提议要带儿子去北海看花。在“我”发脾气时,母亲“悄悄地”出去,并非害怕“我”误伤她,而是她想给“我”留一个可以肆意宣泄内心绝望、悲伤的空间,她不忍目睹“我”的难过,但却在旁“偷偷地”听,生怕“我”做出什么伤害自己的事。当“我们”独自坐在窗前,母亲“挡”住了窗户,不让“我”看窗外没有生机的景象,担心“我”产生绝望的思绪。文中插叙的种种细节以及动词、形容词的恰当使用,展现了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以及她内心深沉的情感。

三、悟情感,传精神。

阅读回忆性散文,要在理清文本线索的同时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回忆性散文的情感共性是“怀念”,但其情感又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除了“怀念”之外,还有回首往昔的感激、尊敬、愧疚、自责、遗憾等复杂的情感,并且很多回忆性散文的情感是在发展变化着的。我们在阅读时要注重把握文章的主旨,与作者建立情感连接,或与自己的生活对接,或借助辅助材料寻找作者的情感密码。

如汪曾祺的《昆明的雨》,这是一篇富有情致的散文,是作者回忆其青年时代于昆明生活的过往有感而作的。文章以“昆明的雨”为线索,串联起了昆明的人、事、景、物等,这样的昆明“味”勾起了作者深厚的昆明情结,并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想念和极度的热爱表露出来。

四、做对比,明视角。

回忆性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阅读时,我们要体会“过去的我”的感受和“现在的我”对“过去的我”的“感受”的再感受,并将这两个不同阶段的感受进行比较和玩味,依此解读回忆性散文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

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作者用两种不同的叙述视角——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展开,“儿童视角”写“长妈妈”切切察察的毛病,睡觉摆“大”字,有许多令人厌烦的规矩,讲“长毛”的故事,为“我”买《山海经》;“成人视角”讲述了“阿长”的身份及名字的来由,写“我”对《山海经》的热爱及《山海经》给“我”带来的影响。在儿童视角下表达的是憎恶、敬佩之情,而在成人视角下表达的则是怀念、愧疚、感激之情。

总之,阅读回忆性散文,我们要多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平常事,发掘平淡生活的独特价值,这样在阅读时才能理性思考,准确深刻地理解文本所传递的情感。

上一篇:
下一篇: 那些著名的女性科学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