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景物描写

作者: 胡盼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主要是为了展现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及借景抒情等几个方面,为很好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抒发情感做准备。那么,如何进行景物描写,以期让自己的作文更有表现力呢?我们可以向名家学习,借鉴名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一、景中有物

《三峡》一文对山水的描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简单几句写出了三峡的山“多”“高”“密”的特点,极具代表性。作者在这里使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山的独特之处。

再来看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通过季节的变化写出了不一样的水,夏季之时水量多、水流急,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三峡夏季水的与众不同;春冬之时的水则“素”“清”,与夏天的水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显其特色。另外,作者把山和水结合起来描写,相互映衬,彼此照应,突出了地方特色。

《答谢中书书》一文中的山水描写在“实是欲界之仙都”的赞美中独具一格,具体的景物主要有“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辅之以“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种写意的景物描写方法让景色更加与众不同,所以作者才会发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景物之美已然独具。

二、景中有情

《答谢中书书》一文中,“实是欲界之仙都”的赞美流露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文中的自然景物囊括了山、水、石、树、竹、猿、鸟、夕阳、鱼、雾,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简单的列举恰到好处地把这些自然景物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置身大自然,欣赏美丽的景色,谁人不喜欢,谁人不陶醉?这里的情是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寄情于景,通过对月亮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彼时,苏轼刚刚被贬,趁着月色来找先于自己被贬住在承天寺里的张怀民,二位“闲人”面对如自己心胸一样明亮的皎洁的月光,只能感伤,其复杂的感情也只能寄托于天上的明月了,可作者的感情不能直抒胸臆,只能寄情于景,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赏月,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两篇文章,一篇直抒胸臆,一篇化虚为实,如此表达,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与景既完美融合又相互衬托。

三、情中有理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富含哲理的话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这一哲思在景物描写的推动下,借助皎洁的月光,通过虚实相生的描写、感官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得以充分表达,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与朱元思书》一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通过对山、水、鸟、蝉、猿等景物的描摹和融合,一方面写出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写出了作者面对美景时的感受;另一方面借此劝友人放下争名夺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之中,其中的哲理引发大家的思考,并巧妙地通过景物描写触发读者的感情,使作者的感情得到充分的表达。

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我们可以借鉴本单元的景物描写方法,在景中有物、景中有情、情中有理的文字中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

同学们,让我们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景物描写,来让我们笔下的作文更加有色彩、有感情、有生命、有哲理。

上一篇:
下一篇: 《作文周刊》报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