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

作者: 施海兰

反复是文学创作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修辞手法,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等。这种方法可以突出思想、深化主题、强化情感,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说服力,使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有力,加深读者的印象。一般来说,反复的修辞手法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中较为常见,在一些演讲稿、广告词中也有所运用。恰当地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可使文章文采斐然,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一般情况下,反复主要分两种类型,一是连续反复,二是间隔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的,叫连续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却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的,叫间隔反复。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行文,可以增强句子的语气或语势,使文章回环起伏,语言充满美感,表达强烈的情感。

那么,如何使用反复修辞,才能收到以上这些表达效果呢?

一、词语反复,增强语气或语势。

写作时,为了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可达到强调的目的。例如高尔基《海燕》的结尾写道:“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里连用两个“暴风雨”增强语势,有力地呼唤暴风雨的到来,体现出海燕直面敌人、勇猛无畏的英勇品质,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概。

再如李雪峰《回家的花朵》中写的:“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这一语段中反复出现了五次“醒”字,前两个“醒”是蒲公英之“醒”,以“醒”写花开,极显生命之活力;后三个“醒”分别写“大地”“春天”“岁月”之“醒”,让人如见一幅美丽的图画——蒲公英花开,点染大地,大地一片春意,生机勃勃,人们耕种劳作,繁衍生息……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二、词组或句子反复,使文章格式整齐,回环起伏。

如茅盾《白杨礼赞》一文便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先后四次直接发出对白杨树的礼赞,句式结构相似,作用却不尽相同。文章一开头就激情满怀地发出第一次反复:“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开门见山,点明题旨,提挈全文,是全文的主旋律。第二次反复:“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在强调“不平凡”的同时,提出了“极普通”,与开头稍有不同。第三次反复:“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与第二次远景的反复略有不同,这次是近景,所以用“这”,句式也略有变化,从肯定句式改用否定句式。第三次反复刻画了白杨树的性格,表现了它的精神品质,加深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四次反复出现于文末。这是在批判了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之后而发出的声音,感情激越,声音也随之高亢起来。作者极其鄙视那些“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以与白杨为伍并赞美它为骄傲,为光荣。作者完全被白杨树所象征的那种人、那种崇高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所倾倒。因而感情激昂慷慨,声调也自然而“高声”。这次反复,把感情推向了高潮,与开头相呼应。

总之,这些反复的句子,或在文章开头,或在文章结尾,或在段落的开头,既使主题鲜明突出、感情淋漓充沛,又使结构严谨自然、脉络清晰,使文章显示出一种节奏美。

三、语段反复,表达强烈的情感。

反复的修辞手法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不吝笔墨,连续两次重复皆以“我真傻,真的”开头,一方面表达了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朱自清在《背影》中,先后用了四次反复修辞,以表达父子深情:第一次在开头第一小节中,“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说明难以忘怀“背影”,引起读者的关注;第二次在第六小节中,“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之情;第三次也是在第六小节中,“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烘托出父亲爱子之情,这中间对“背影”先后两次的正面描写,皆表现出其所凝结的父子深情;第四次在第七小节中,结尾写到泪光中的“背影”:“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首尾呼应,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同时也体现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

用好反复的修辞手法,不仅能增强文章的气势,还能强调作者情感、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应该予以重视。

上一篇:
下一篇: “茅盾文学奖”的由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