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情体物,由景及理
作者: 袁德冰左读范文
走进阿万仓
◎赵 瑜
走进阿万仓湿地,站在高台上看草原上的黄河,你会被安静的黄河瞬间击中。
河流,羊群,草原,大雨。阿万仓段的黄河像一台草原上的织布机,一梭一梭地将草原与河流织在了一起。我们抵达阿万仓的时候,天空灰蓝交杂,蓝色的部分像湖泊,而灰色的部分如圆月之夜的月光。那么美好的构图,让我们同时尖叫,而后失语。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不会久存,天空的蓝不久就被灰色吞噬,一朵云彩折叠了另一朵云彩。阿万仓晴朗的天气不多,即使是太阳当空,也可能随时飘一阵雨。这是黄河上游的常态。
山路依然盘旋,我们穿过阿万仓镇,沿路上山。
站在看台上,看着黄河从远处蜿蜒而来,像是一场梦境。黄河在阳光下漂浮着,我们知道,这是视差造成的。我们在山坡上,比黄河所处的草原要高出许多,然而绿草延伸过去,像是一块绿毯。河流在绿毯上漂浮着,倒映着云彩、羊群和岸边的水草。黄河在草原上为何如此安静?除了地理上的平坦之外,我想还有一个原因是草原上小河流众多,它们从山坡上流下来,从草原的沼泽深处涌出来,它们是黄河的同行者、参与者。最终这些草原上的小河流都会注入黄河里,生命获得永续。
在高处看着阿万仓的黄河湿地,觉得那无数条飘带一样的河流,像是一场大地上的美术展。草原湿地便是展览馆,而突然到来的一场雨,是展览的配乐。
阿万仓的雨是细的,别样的凉。下了看台,我沿着山脉向更远的地方走了走,想拍拍黄河转弯以后向远处流去的样子。我发现了黄河更多的美。看台上所看到的阿万仓黄河,像一幅隶书作品,蚕头雁尾,姿态端庄。黄河照顾着每一条流向它的小河,河流与河流的交融那么明朗、那么深情。当我沿着山脊向前走的时候,每走一段路程,河流与河流的距离都会发生变化,它们在草原上平行,或者随着我行走的角度的变换而重叠。这时,黄河不再是隶书,而是行书、草书。
雨把我们逼到了木栈道下面的一处空隙,我们弯着腰可以坐进去。雨刚开始是没有声音的,斜着落在草地上、木栈道上、衣服上。过一阵子,云彩荡开了一片天空,黄河的弯道变亮了。光是黄河的灵魂,当一束光从阴云中透出来,落在远处的河流上,闪烁着欢快的银色,我仿佛听到了钢琴奏响的声音。
雨小了一些,我们从栈道下面钻出来,想看看雨雾中的黄河。黄河像是被雾气从草原上抬高了,有那么一瞬间,我看到的黄河飘浮在空气中,飘浮在云彩里,我知道,眼前不是海市蜃楼,而是大雾让草原和黄河有了疏离感,黄河正一点一点地从草原的绿色中逃离,从羊群的灰白色中逃离,从鸟鸣声中逃离,飘浮、沉醉、迷失……
我知道,我所遇到的这场雨,都是为了向我们呈现一个更为丰富的阿万仓。在阿万仓,黄河如一首乐曲的前奏部分,安静、舒适。然而谁能想到,如此温柔的黄河,到了下游竟可以那般汹涌。在阿万仓,我想通了很多事情,容纳、共识、参照、成长,所有人间的文明,都和黄河的流动相似。河流也好,一个人的一生也好,都是不断地接受小溪和湖泊的过程。只有足够打开自己,才有可能像黄河一样,穿过高原和峡谷,在平原上奔流,最终注入大海。黄河的接受史,便是它的成长史和扩大史。
(选自《人民文学》2024年第4期,有删改)
亮点借鉴
写景状物类散文,写的是真景、真物、真自然,抒写的亦是真性情,悟出的自然也是“真”理,做到以下几点,有助于我们写出更加优美的作文:
1.移步换景,完整有序。
移步换景,就是随着脚步(观察点或立足点)的变化而变换自己所写的景物。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化,看到的景色也不同,描写的景物自然也就富有变化。选文中,作者先是站在看台上,看从远处蜿蜒而来、接纳众多小河流的黄河;然后延着山脊往前走,看到黄河的灵动、飘逸;接着躲在木栈道下面的一处空隙,描写变亮的黄河弯道;最后,从栈道下边出来,欣赏到了雨后仿佛飘浮在空气中、云彩里的黄河。各个观察点的衔接连贯流畅,文章完整而有序。
2.巧用修辞,点靓语言。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选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比作织布机,将从高处看到的飘逸、灵动的黄河比作行书;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照顾着每一条流向它的小河”等句。修辞手法的运用,点靓文章语言,使人读后齿颊留芳。
3.赏景悟理,自然深刻。
如果只为了写景而写景,那么笔下之景未免略显浅薄,唯有将欣赏景物与领悟道理结合起来,文章主旨才会深刻且富有内涵。选文中,作者看到一条条小河流与黄河交融而联想到黄河照顾着它们,包容着它们。最后悟出“只有足够打开自己,才有可能像黄河一样,穿过高原和峡谷,在平原上奔流,最终注入大海。黄河的接受史,便是它的成长史和扩大史。”由景及理,自然而深刻。
右写作文
遇见雪山,遇见精彩
◎崔琪悦
初识丽江,是书本上古镇中的烟火色,泸沽湖的秀丽风光,热情好客的纳西人民。再会丽江,脑海中所浮现的只有一个词——玉龙雪山。它是壮丽雄奇的山,是古老神秘的山。
凌晨六点,太阳还未升起,窗外灰蒙蒙的一片。我们乘着大巴穿过寂静的市区,向玉龙雪山进发。伴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窗外是我从未见过的景象:成群的马匹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奔跑,尽头是连绵的群山,如银龙栖息在天边。不知何时,天边悄然泛起了一抹红晕,渐渐地铺展开来,为山川蒙上了一层柔和的暖色,在阳光的照耀下越发耀眼、神秘。
直至天光大亮,“日照金山”出现在我眼前,我不由得屏息凝神。这座被誉为“纳西人神山”的玉龙雪山是古老传说中那令人心驰神往的世外桃源。此刻,它仿佛呼唤着我登上山来,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
我们乘着索道直达海拔4506米的高地,窗外是悬崖峭壁,一棵棵云杉傲然挺立,穿过层层薄雾直冲云霄。此时正值盛夏,山体不似寒冬时那般银装素裹,远望色调低沉,雾气笼罩整片山野,灰白色的山峦起伏交错,像是几位沉默的老者屹立于天地之间,又像是那古老传说中纳西族保护神“三朵”的化身,为这雪山平添几分庄严肃穆,敬畏感油然而生。
我们继续前行,高山上,凛冽的寒风呼啸,我不禁打了个寒战,将身上的防寒服紧了又紧。我紧握扶手,闷头登梯,脚下是万丈深渊,生怕一不留神就跌下山去。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海拔4576米处,眼看胜利在即,可伴随着海拔的升高,氧气越发稀薄,随之便出现了胸闷气短、头痛等状况,这迫使我不得不放慢脚步,每走两步就要吸一口氧气。与此同时,雨水悄然而至。多变的天气也成了通往山顶的一大考验。身旁,越来越多体力不支的人退出队列,父母也劝我下山,只道此时的风景已足够震撼。蒙蒙细雨中,我只犹豫了一秒,决定继续顶着寒风,向山顶发起挑战。我深知还未尽己所能,通往山顶的路终是不易的。
登上山顶的那一刻,我顿时豁然开朗,心中的迷茫与煎熬瞬间化为了泡影。大雾消散,天空宁静澄澈,群山屹立于云海之中,那一刻,我清晰地听到了烈风的呢喃,我仍身处群山之中,只不过这一次,视野更加开阔,眼前的雪山更加壮丽雄奇!我想,这是独属于山顶的美景,这是独属于每个不畏艰难的攀登者的美景。
遇见雪山,遇见精彩!
【北京市怀柔区第三中学】
点评
小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了一场玉龙雪山之行,捕捉时光流转中的美景变迁。作文开篇先写了凌晨六点大巴车外的风景,接着写海拔4506米时眼前的景色,然后又写玉龙雪山山顶的独特美景,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对中心的揭示自然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