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 木结构建筑影响深远

作者: 赵玉春

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影响深远。其营造技艺一直传承至今,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徽派民居等大众熟知的居住空间,都是这一技艺的代表作。

木结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

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传统木结构建筑标志性的榫卯技术就已经出现。在距今3800-3550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大型木架夯土建筑。《诗经》里有诗句形容屋顶出檐深远,如飞鸟张翅,这么长的屋檐主要就是为了保护夯土墙不受雨水冲刷。春秋时期,宫殿等重要建筑的屋面已经开始覆瓦。西汉时期,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已经形成,并传承至今。建筑的屋顶也开始出现“举折”做法,屋顶的形状形成“反宇”型弧面,使建筑形象更加柔美,也改善了屋檐低垂影响室内采光的问题。

东汉时期,出现了真正的木楼和多层木塔。从隋唐时期开始,以梁柱和“铺作(斗拱)层”相结合的技术,支撑起大开间大进深的建筑屋顶。两宋时期,产生了丁字脊和十字脊屋顶,以及“工”字形和“亚”字形平面的殿堂,挑檐也有所缩小。可以说,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式,在宋代均已出现。

从隋唐至北宋时期,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逐渐变得程式化、标准化和模数化。以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一整套包括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造价定额等的完整制度被总结出来,并以斗拱构件八等级的“材”作为模数标准。匠人按照这些现成的数值预制构件,无须反复计算,甚至无须详细的图纸。这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

营造技艺的传承受到重视

如今,除了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外,另有约20项与之相关的地方性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如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等,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外,“八大作”中的一些富有艺术性的特殊工艺、流派,如东阳木雕、潮州木雕、临夏砖雕、中卫建筑彩绘等,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古代社会,营造技艺主要以师徒间“言传身教”的方式,在多工种的集体实践中传承。城市中的匠人多隶属于官办或民办的作坊。乡村民居则通常由工匠、家族成员和乡邻好友按各地的习惯做法共同完成,辈辈相因。各地乡村民居建筑的营造技艺被居民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其构件内容、模数尺寸、加工与装配方法,不仅工匠烂熟于心,也为大众所熟知。由于营造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各项成本均相对较大,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实践活动已经越来越少。大部分传承人的实践活动集中于传统建筑的修缮。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旅游景区大量修建微缩建筑和仿古建筑,对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需求开始增多,如广东深圳的锦绣中华民俗村、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等。这些景区的需求,成为近几十年来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实践与传承的重要推动力量。未来,如何做好传承人培养,将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2日,有删改)

上一篇: 作文也需“建筑美”
下一篇: 温暖亲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