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趣味性

作者: 滕欣蕾

左读范文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便已开始,它终于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随着社会进入新阶段,一股所谓“美轮美奂”的建筑热潮蔓延开来。不只是为避风雨而且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日益成为新兴贵族们的一种重要需要和兴趣所在。

这股建筑热潮大概到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大修阿房宫而达到最高点。据《史记》记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可见,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它重视的是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体现了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许多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建筑等等。而中国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祭拜神灵的场所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之处。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中国建筑物结构严格对称,展现出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的特征。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这种本质上是时间进程的流动美,在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也同样表现出来,这方面又显出线的艺术特征,因为它是通过线来做到这一点的。

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和装饰,占有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使这个本应是异常沉重的往下压的大帽,反而随着线的曲折,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毫无头重脚轻之感,体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效果。

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游”“可居”种种,但“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节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亮点借鉴

建筑是文化艺术的栖息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梁思成先生说,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世界各民族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积累所创造的。读懂中国古建筑艺术的语言,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瑰宝的魅力,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中国古建筑的语言,藏在每一处榫卯砖石之中。其文化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居住、观赏,还在于其结构材料、建造手段、设计创新的科学性。要讲好它们的历史发展和风格理念,不仅需要作者有广博的知识,还要能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古建筑变得平易近人。

如本篇选文,作者便借助逻辑顺序,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特点应用、建筑结构、空间形式和建筑精神等方面,思路清晰,展现出说明文逻辑的严密性。从写作方法上看,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的加入,引资料、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富有文学色彩,也让读者透过古建筑,瞥见古建筑的形制之美和艺术价值,了解到其背后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积淀。

因此,要想写一篇充满趣味的说明文,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结构上,设置关键词句,使行文思路清晰,段落层次分明,前后呼应。

2.语言上,可以采用多种说明方法,使行文语言更加准确、具体、严谨。

3.表达方式上,除了说明外,还可适当加入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使作文更有感染力;亦可运用修辞、表现等手法,使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更具趣味性。

4.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和精神,写出作者的情感主张和文化自信感,彰显时代特色与价值追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