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爷爷叶圣陶(节选)

作者: 叶小沫

1921年11月15日,爷爷开始了自己的童话创作,那一年他二十七岁。他的第一篇童话写的是《小白船》,接下来写了《傻子》《燕子》和《一粒种子》。从1921年冬到1922年夏,爷爷一共写了二十三篇童话。

爷爷说,他写童话是受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五四前后,格林、安徒生、王尔德的童话被陆续介绍到中国来了。他是小学教员,对这种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形式当然会注意,于是就有了自己来试一试的想法。还有一个促成爷爷要试一试的人,那就是他的好朋友郑振铎先生。那时候郑先生在主编《儿童世界》,要爷爷给他提供稿子。《儿童世界》每星期出一期,爷爷也就写得勤了。

爷爷在一篇文章中说,他曾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就写了四篇童话,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了。又说,那时候他和朱自清先生同在杭州的浙江第一师范教书。两个人朝夕相处,在一间卧室里休息,在一间休憩室里备课、闲谈、改本子、写东西。可能是因为兴致高,下笔就快些。朱自清先生在一篇散文里记下了那段值得怀念的日子。我找到了爷爷说的朱先生的这篇文章,文中写道:

那时他(指叶圣陶)小说的题材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的《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在床上醒着,听到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啊!”那篇的艺术构思很巧妙,谁能想到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都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

朱先生这段话绘声绘色,把爷爷写活了。1923年,爷爷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童话集,书名用的就是《稻草人》。这是中国的第一本童话集,因此有人说,爷爷是中国童话的拓荒者。在以后的那些年里,爷爷又写过几篇童话。他说自己写得少的原因,大约是从事了许多年的编辑工作,养成了不敢随便下笔的习惯。八年后的1931年,爷爷出版了他的第二本童话集,一共收了在那些年里写的九篇童话,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是《古代英雄的石像》,爷爷用它做了这本童话集的书名。

爷爷在他年轻时候写给孩子们的童话,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才重新和孩子们见面。当时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请爷爷自己选一些他写的童话编一本集子,说是好让现在的孩子知道一些旧社会的情形。爷爷同意了,选了十篇,编成了《叶圣陶童话选》。在这本书出版前,爷爷对每一篇童话都进行了整理。他说,因为是给孩子们阅读,不敢怠慢,总想做的通畅明白,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1987年,在爸爸为爷爷编辑的二十五卷本《叶圣陶集》的第四卷儿童文学卷里,一共编入了爷爷的童话三十九篇。这些应该都是爷爷和爸爸整理和修改过的。

1996年,在爷爷过世八年后,爸爸编了一本《叶圣陶童话故事集》,选了爷爷的二十四篇童话。集子编成以后,爸爸的心里不踏实。他想,爷爷的童话都是六十年以前的旧作,有许多是揭露和批判当时的那个社会的。六十年过去了,咱们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长在新社会里的孩子,读这些写旧时代的童话,隔膜恐怕是难免的。于是他把这些童话从头读了一遍,在每一篇的后面附上了几句话。爸爸这么做,是希望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读懂和理解爷爷每一篇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

200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商金林教授编辑的《叶圣陶童话全集》四卷本,共收入了爷爷的童话四十三篇。对于新加进去的《阿秋的中秋夜》《菁儿的故事》《牛奶》和《甜》这四篇,商教授特意作了说明。他说我爸爸觉得这四篇童话比较幼稚,与爷爷其他的作品相比不那么和谐,当年在编《叶圣陶集》儿童文学卷的时候就舍去了。商教授以为,让读者看看这四篇童话也有好处,至少可以看到爷爷童话创作的全貌。他还特意说明,爷爷的童话在编入集子的时候,都要认真地推敲和修改,而这四篇童话是他后来直接从杂志上抄下来的,保留了作品的原汁原味,对照那些已经改过的童话,可以看出爷爷是怎么修改语言的。我想商教授的话不无道理。

爷爷的童话文字简洁、通畅、优美,故事简单却有着深刻的内涵,能够启迪人们对社会产生更多的思考。如今,教育部门把爷爷的童话作为优秀的少儿读物,推荐给全国的中小学生,这就使《稻草人》成了这一代孩子人人尽知的童话集。

(选自《中华读书报》2022年10月26日,有删改)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古亭的历史沿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